“震后造家”民乐村512灾后重建与空间规划实施周年评估报告
实地调查时间:2009年12月
报告内容纲要: 一.项目背景 1.项目背景 2. 关于重建设计方案:“魔方建筑” 3. 民乐村的基本情况 二.重建与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1.物理重建 2.社会发展(邻里社区形成) 3.村民-社会-国家合作的重建模式 三.总结 1.规划执行 2. 建筑施工 3. 村民参与 (一)项目背景 [1] 四川民乐村震后重建项目背景 这个项目是由朱青生教授领导的北京大学‘震后造家’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旨在通过社会的力量参与震后重建的实践。最早有大约5家北京的私人建筑设计单位参与,后来发展到14家北京的私人建筑设计单位,而且每家单位都是完全义务的做设计,没有收取任何设计费。车飞领导的CU office[超城建筑]的想法就是将城市化的发展同重建规划与设计相结合,使得村民的住宅能够在一定程度适应他们下一代在城里打工的子女的生活并未将来宅基地向私产的转变做好基础。为了便于居住土地的集中与重新分配的结构新特征,以及村民个体的多样性需要。该方案还特别设计了一种简易的可变的居住空间模式:“魔方建筑”,它在外部集中援建与村民自主参与中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巧合的是,很快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出台,该方案具有对新政策良好的适应性。最终超过500户的民乐村通过民主投票选择方案的方式,除自建外全部选择了超城建筑的设计方案“魔方建筑”并开始施工。 [2] “魔方建筑”介绍 对城市化与社会化的关注是本方案的思考重点。将城市化的发展同重建规划与设计相结合,使得村民的住宅能够在一定程度适应他们下一代在城里打工的子女的生活并未将来宅基地向私产的转变做好基础。为了便于居住土地的集中与重新分配的结构新特征,以及村民个体的多样性需要,还特别设计了一种简易的可变的居住空间模式:“魔方建筑”,它在外部集中援建与村民自主参与中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魔方代表了一种互动性, 它既听令于人的手指,同时人也必须遵从魔方的游戏规则, 它清晰的阐释了社会与空间的辨证互动关系。社会化同样是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国家对宅基地划分的三种基本类型:
因此:类型A的空间规划是建立在邻里社区的基础之上; 类型C的空间规划是建立在共同体聚落社区的基础之上; 类型B的空间规划是在邻里与聚落之间的混合方式。
民乐村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土门镇东北部,紧邻西南和遵道两镇,共有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20户,总人口1351人,面积2200亩,200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512”特大地震后,该村房屋倒塌率为92.8%,受灾人数100%,死亡人数27人,受灾严重。
【图表来源:中国扶贫基金会】
(二)重建与空间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