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建筑大师如何设计自己的家?
![]() 杨廷宝故居朴实无华。江南时报记者 秦怀珠 摄
![]() ![]() 杨廷宝的绘画作品。
“中国建坛四杰”之一、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并称“南杨北梁”的大师杨廷宝,曾设计如中山陵音乐台、长江大桥桥头堡、大华大戏院等大手笔建筑。作为近现代建筑设计的开拓者之一,他不仅设计了诸如上文提到的知名建筑,他自住的“成贤小筑”也是他自己亲手设计的。“成贤小筑”就如同杨廷宝本人一样,很低调,朴实无华;但简约紧凑又不失大气的建筑风格,堪称公共民居的“典范之作”。如今,位于南京成贤街104号的省文保单位杨廷宝故居已经完成修缮,并正式开馆。
走进这处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简陋的宅子,细细去品味其中的奥秘,品读大师“建筑为人服务”的内涵。 [探访] 外观朴实 内部紧凑而实用 藏在成贤街上的这处占地1305平方米的小院子,如果不是挂出杨廷宝故居的牌匾,很难有人能想到这是名列“中国建坛四杰”之一的大师杨廷宝的家。 跨进“成贤小筑”大门,这幢大师亲自设计的二层小楼就映现在眼前。主楼坐北朝南,为西式三开间二层楼房,砖混结构,木门窗,红色平瓦屋面,外立面保持了原建筑的米黄色,水泥砌成拉毛状。从外观看,这处建筑平淡无奇,甚至有些简陋。 这幢实际使用面积只有164平方米的大师故居,加上后院的车库,使用面积仅232平方米。但走进建筑内部,一步一感,才体会到,杨廷宝的设计颇具匠心,房屋功能齐全,因地制宜,布局紧凑又十分大气。 楼下是公共生活用房,用柱和短墙来分出客厅和餐厅,隔而不断,空间流通,吊灯、壁灯及客厅里的橱柜等细节都很有西方味道。特别是门厅里,一块“照壁”似乎颇能体现大师的建筑风格,由它把会客与用餐等功能区分开来。 书房偏于东南角,当年大师看书累了,想必会抬头赏赏户外景色,舒缓一下神经。厨房退居一楼东北一隅,较为隐蔽,有独立出入口,以使食物进出和来往人流分开。在厨房拐角,还有一个半世纪前的家用锅炉,冬季时可以加温热水,由管道通往各居室,这个开放式的“古董”也成为体现大师匠心的一大亮点。 一楼中间是一处不宽的、通往二楼的木楼梯,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为了尽可能满足居住需求,杨廷宝尽量压缩了楼梯结构所占的面积,用现在的说法,也就是尽量提高得房率,布局显得紧凑而实用。 楼上是主人和家人生活的私密生活空间,三间卧室加卫生间、贮藏间。让人感慨的是,在主卧内,杨廷宝和其夫人陈法青各有一张书桌,两人下了床就能在书桌前独立学习、阅读、办公,不得不让人佩服大师珍惜光阴和“学到老”的精神。 因陋就简 两个多月就建成家 “成贤小筑”就如同杨廷宝本人一样,很低调,朴实无华;但简约紧凑又不失大气的建筑风格,堪称公共民居的“典范之作”。 说起其建造的历史,还有段故事: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人员从陪都重庆回到南京,一度造成房荒。时间紧、任务重,而战后资金又有限,修建大批住宅的重担就交给了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杨廷宝。此时,杨廷宝到国外考察了一年刚刚回来,匆匆赶回南京。“成贤小筑”就是同年兴建的。那时,杨廷宝一家老小七八口人刚回到南京,分居三处,急需有一个家。此时的杨廷宝,已经设计了中山陵音乐台以及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金陵大学图书馆(现南京大学老图书馆)等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声名鹊起。相对于这些大手笔来说,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家设计得奢华铺张,反而力求设计简易、造价低廉。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他直接利用了该地块原有宅地砖基础的格局,墙身则用城砖等旧材料建造,施工快且造价省,因陋就简,耗时两个多月就建成了“成贤小筑”。 精心设计 一切从生活细节入手 时间虽短,却并不妨碍杨廷宝在设计中凸显生活细节。例如,门把手和门锁装在什么高度合适?桌椅的高度多少才合适?吊灯要离地面多高?电灯开关怎样布置比较方便?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杨廷宝看来才是真正地“为人而设计”。 这样的理念,也贯穿了杨廷宝建筑教学的生涯。正是因为从生活细节入手,他的高足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教授曾撰文称赞道:“杨廷宝先生设计过有代表性的重要公共建筑,采用高标准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但也设计过用竹笆抹灰的简易建筑,以较低标准的材料求得较高的建筑效果。”显然,后者同样能显示设计师深厚的功力。 [揭秘] 这里陈列着他与梁思成、林徽因的通信 3000册书刊文献多是外文原著 在一楼的客厅里,整齐陈列着各种资料展板,分多个单元展示了杨廷宝传奇的一生。客厅的一角,是当年杨老给夫人陈法青购置的“珠江牌”钢琴。客厅还新设置了一些展柜,陈列着杨老戴了一辈子的钟山牌手表,杨老心爱的、第一部用来拍摄全世界各种建筑的柯达相机,以及在国外游学时的拎包,在清华读书时健身锻炼常用的长剑,还有若干本袖珍笔记本,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杨老的字迹。 展柜里,还整齐地陈列着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与杨老的通信,还有陈毅、李四光等历史名人与他的往来信件。客厅东面是杨老的书房,里面陈列着杨老生前多年收藏的国内外近3000册书刊文献,很多是外文原著。 外出在各地考察建筑 他总带着小本子“画日记” 在纪念馆内,记者还发现了最让人意外的惊喜。原来,楼下楼上的墙上竟挂着杨老生前创作的《福州郊区》等几幅水粉画作。每一幅画里面可能都承载着这位建筑大师一段难忘的人生记忆。 而今天的许多建筑设计师,因有计算机的辅助,手绘能力已大大退化了。其实,手绘的记录作用和感知媒介作用,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建筑画堪称是杨廷宝敏锐观察力的最好体现。他外出在世界各地考察建筑时,总带着小本子,以“画日记”的独到方式,记录着他的收获。聚沙成塔知识全靠勤奋和积累,“画日记”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他学习中西方古典建筑的阅历,而且也提高了他的建筑艺术素养。 街道自筹资金修缮大师故居 让建筑的寿命再延续七八十年 “杨廷宝故居的修缮完全由我们街道自筹资金,开了南京故居修缮的一个先河。”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南京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蜀秦说,去年,作为杨廷宝故居的产权所有人和家属代表,杨老的女儿杨士英教授将杨廷宝故居无偿提供给玄武区,在此建设杨廷宝纪念馆。修缮方案由东南大学周琦教授主持设计,并报经市文物局审批。 杨廷宝故居纪念馆开馆后,将成为东南大学校史馆的一部分。东南大学周琦教授介绍说,修缮中,更换了所有被白蚁腐蚀的木构件,钢筋螺栓加强了所有楼板的关键节点,砖混结构的墙体则通过内部双向钢筋网注入高强度的水泥砂浆,屋顶增加了保温层,并且疏通上下水管道……这些举措将让“成贤小筑”的寿命得以延续七八十年。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