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孙科公馆重新修缮开放
最近,有关部门沿袭杨廷宝大师当年对孙科公馆“有机建筑”的设计精神,对公馆进行了重新修缮。近百年的公馆内,雨水池覆盖住整个楼顶,全年调控楼内的冬暖夏凉,却从未发生过屋顶漏水。露天的旋转楼梯扶手,经过近百年的风吹雨打,没有一点锈斑,至今仍光亮如新。
原孙科公馆,建于20世纪40年代末,杨廷宝大师设计,在今中山陵8号。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与民国时期的西式官邸相比,孙科公馆的设计也颇有个性。从楼房的正面看,左右不对称,楼顶的瓦既不是通常的大平瓦,也不是传统的小青瓦,而是中西结合的红色筒瓦和板瓦,一仰一合。
孙科是孙中山先生的长子,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建设部部长、财政部部长、铁道部部长、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副主席兼立法院院长等。当年,孙科选择在中山陵园区里营造别墅,更多的是为了他的父亲,遵循了“结庐而居,服孝守灵”的文化传统。
刘伯承元帅和许世友将军先后在这里居住过南京中山陵行健亭附近有一个小院子,门口写着“中山陵8号”。进入院门后,右手的路边有一幢楼,目前是部队招待所,也是为外界广泛所知的“东苑宾馆”。但是,几乎没有人知道,进入院门后,左手的那条相反的路通往何方。左手那条路上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完全挡住了外来者的视线,让人一眼看去,只能看到一个花园。其实,花园的深处掩藏着一幢二层别墅,才是中山陵8号真正的核心,鲜对外界开放。这就是传说中的孙科公馆,又称延晖馆。
1948年,孙科入住别墅,但是没住几天就离开了南京。解放后,刘伯承元帅和许世友将军先后在别墅内居住过。由于时代的原因,别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最近,有关部门为了恢复历史建筑原貌,对孙科公馆进行重大修缮,记者得以争取到独家探访的机会。
孙科公馆的设计者是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杨廷宝大师,他深受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有机建筑”的理念影响,在20世纪40年代留在南京的几处作品中,充分运用这个理念。
其实,“有机建筑”的理念最初来源于中国。因为赖特十分欣赏中国老子哲学中的“道法自然”,提倡不破坏大自然,而自然界又是有机的,就产生了“有机建筑”的概念。于是,《大话西游》里唐僧的那句“砸着花花草草就不好了”,在这幢别墅得到了充分体现。
别墅周围的繁茂树木、花草,大部分是原生态的,只有少数是人工种植的。在房屋装修上,尽量用石头、木头等天然的材料。在房屋结构上,地下室不是靠人工强行挖的,而是顺着地势低的地方建造的,地势高的那些原土层完全被保留了。
别墅的平日耗能也是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浪费能源。比如采光,尽量不用电灯,最初使用的墙面采用玻璃砖,使得客厅光线明亮而柔和。取暖也是用天然方法,楼顶有巨大的蓄水池,将雨水收集起来,水位由浮球阀自行控制,这样既可以冬暖夏凉,又有利于保护屋面。
百年前就懂得提倡节能、生态的理念,足以使我们汗颜,更让我们汗颜的是惊人的建筑质量。山林的土壤含水量充沛,所以山里的房子一般是比较潮湿的,更何况孙科公馆内部还有一个地下室。但是,占地面积近3公顷、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小楼,内部干净清爽,完全没有潮气,更没有霉味。
整个屋子的防水也做得极好,楼顶的蓄水池其实有两个,因为小楼的设计是十字形的,一楼的部分楼顶有点像现今的裙楼,于是一楼就有单独的蓄水池。楼内有六七套大小不一的套房,底层为客厅、客房、餐厅、卫生间等,二楼为卧室、书房、小厅等。在这么多房间的天花板上,看不出一丁点渗水的痕迹。
更让人折服的是露天的旋转楼梯,从一楼天台通往二楼天台,从扶手到阶梯都是金属的。经过近百年的风吹雨打,没有一点锈斑,至今仍光亮如新。从天台望下去,一楼外面有一个圆弧形的金鱼池。池子四周和内部的瓷砖,既没有开裂也没有脱落。笔者查阅了史料,发现当时的施工单位是“陶馥记”。很多南京赫赫有名的民国建筑都是出自“陶馥记”之手,包括国民政府考试院(现市政府大院)、中山陵音乐台、励志社(现钟山宾馆)等等。
中山陵8号的负责人告诉笔者,这次修缮孙科公馆,更换最多的就是地板和家具。解放初期,原先的地板被换成一种刷了白漆的地板,因为当时比较流行那种颜色,但是绝对不符合历史原貌。这次修缮提倡的是复原历史,所以,地板和家具都是从专门生产红木家具的厂家订购的,既具有浓郁的复古中国风,又保留了1948年流行的美式风格。
此外,公馆当年使用的门锁、门把手、窗插销,都是从美国进口的,纯紫铜制作,目前也几乎损失殆尽。为了节约成本,又要恢复当时的原貌,工作人员采购了大批镀铜的器具,包括楼梯扶手、垃圾箱。这样一来,整个公馆内的色调、质感就比较协调了。
走出孙科公馆,沿着那条弯曲的路往前走,眼前是参天大树和绿意盎然的草坪,旁边是假山和小木桥,远处的一汪小湖面上,两只鹅在水面上自在地嬉戏,据说有时还会有野鸭子飞到这里来凑热闹。中山陵8号的负责人说,这里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风景,人哪怕心情再不好,只要往窗前一站,就会心情愉悦起来。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