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担任会议主持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丁洁民正在致辞
 会议现场
2012年6月14日,“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学术会议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举办。来自国内外多位建筑和结构设计方面的专家将就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发表演讲,用建筑实例说明在他们看来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会议由中国建筑学会和《建筑技艺》杂志社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承办,作为会议媒体支持,筑龙网将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会议现场视频将随后发布。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主持。 上午的学术演讲上半场由GMP合伙人吴蔚主持,会议采用设计同一座建筑的建筑设计师和结构设计师共同演讲介绍建筑的方式进行。首先发言的是设计了上海体育中心的GMP合伙人尼库劳斯·格茨和SBP合伙人普里宁格演讲,他们介绍了两个事务所的合作和一些建筑实例,包括天津火车站、深圳会展中心和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开放建筑创始人李虎和CCDI设计董事傅学怡介绍了他们合作设计的深圳大梅沙万科总部。商务演讲下半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主持。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汪大绥介绍了CCTV新址结构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丁洁民介绍了上海中心大厦的结构设计。下午的学术报告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汪恒主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介绍了北京凤凰传媒中心的设计。
点击观看 结构成就建筑之内学术会议文字实录(下)
主题: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学术会议 时间:2012年6月14日 地点: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楼报告厅
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丁洁民: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裁
吴蔚:GMP建筑事务所中国区合伙人
【崔愷】: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我叫崔愷,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今天上午的开场白由我开始。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百忙当中参加中国建筑学会和《建筑技艺》主办的结构成就建筑之美的论坛。我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嘉宾,来自GMP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尼库劳斯·格茨先生,合伙人魏丝女士,SBP结构事务所合伙人普里宁格先生,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的汪大绥先生。CCDI悉地国际设计董事傅学怡先生。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丁洁民先生,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琼祥先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孙一民先生,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华东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徐维平先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先生,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傅绍辉先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任力之先生,我们院的副总建筑李兴钢先生因为他昨天的航班取消了,他今天中午才能到。李虎先生也是同样的问题也会晚一点到,这是来自OPEN建筑事务所合伙人李虎先生也会晚一些。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唐文胜先生。我们本次会议也获得了南京倍立达事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市中孚泰文化建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合作。 根据报名统计,本次大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建筑师结构师,我们每年的建筑方面的论坛很多,但是有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同台演讲,而且参加的人也很多的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在一起也是第一次,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这次跟我们的选题是分不开的,由于结构设置的原因,建筑和结构专业一直是处于独立的状态,尽管在建筑学教育中也有结构课程,但是限于学时和条件很难使学生掌握结构知识,反之在结构教学中对建筑学的教育更加的不够,而真正好的建筑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结构理念,而真正伟大的结构工程师也需要有建筑美学修养。所以我觉得今天非常难得的机会还促成这样的一次交流,对我们专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建筑师需要展示结构的力度和美感,而结构师也应该充分了解建筑的想法,创造性的提出结构方案,而不仅仅拘泥于结构的软件和规范。国际上有很多著名的建筑作品都是建筑和结构完美结合的范例。实际上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也显示出木机构和砖石结构的美学。而我们大量的建造往往忽视的这些美学,建筑成为了没有结构美学的堆砌,结构也受到了限制。我们本次会议就这问题进行讨论,相信演讲嘉宾就他们的体会先给各位同行,为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本次会议得以实行,首先要感谢GMP中方合伙人吴蔚先生,他是在去年提议并帮助策划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也将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和SBP结构事业所配合的先进经验。另外我们特别感谢本次大会的承办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能在上海做一场大型的活动也是我们的心愿,也正是因为有了丁洁民总工程师和任力之总建筑师的大力支持,使杂志社得以如愿所偿。而建筑设计院在业界的业绩有目共睹,我们今天会听到他们精彩的报告,特别是丁总,本身是钢结构的专家,对建筑又非常的热爱,相信他对建筑和结构诠释更加有说服力,下面有请丁洁民院长致词。 【丁洁民】:尊敬的各位来宾,这边是我们的德国的朋友们,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正如崔愷所说,建筑和结构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一直是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孜孜以求的梦想。通过我们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探讨和合作,探讨我们建筑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我很荣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一个交流和畅谈的平台。我代表同济真诚感谢大家的到来,并大家对统计设计院的工作给予更多的指导,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也希望大家在上海逗留期间开心顺利,谢谢大家。 【吴蔚】:大家上午好,我本身也是GMP的和合伙人,又是咱们《建筑技艺》的编委,对德方的工程师和建筑师也比较的了解,所以我先简单的做一个主次。首先我想介绍一下GMP和SBP小小的历史,这两家事务所从1989年开始合作已经超过了23年的历史,今天诸位,我看到有几位已经是睡眼惺松,可能昨天在看球,昨天的这个球场就是我们两家单位合作的结晶。对于有一个中国背景的建筑师来讲我觉得非常的感叹,每次我们做方案竞赛的时候,特别是这种大空间大跨度竞赛的时候,建筑师总是要跟结构师紧密的配合在一起,同时去年GMP在德国的一个城市也做了一个类似的报告,结构师和建筑师同台对他们之间的合作和这种密切的构思合作关系做了介绍,引起了很大的反向。我们尼库劳斯·格茨先生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做了大量的工程,SBP也是由他们的合伙人普里宁格先生做大家的报告,他们两位之间也有超过20年的合作关系,我现在就请两位先生上台进行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