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中国实验建筑的代表
(左至右:王中 王明贤 方振宁 云浩) 主 持 人:云 浩 学者 古诗词人 中央美术学院课程教授 云 浩:今天请到了几位在建筑理论和艺术领域有建树有观点的朋友,王澍得奖,建筑圈、艺术圈都很兴奋,就这件事说开去,也谈谈中国建筑或者文化的现状。
方振宁:其实王澍的作品很少,但是呢,象山校园这一个作品的那个面积可不得了,他一组10栋,第二批是22栋还是24栋。这个象山校园的起家等于说就是许江给了他这么一个机会,是不是?那整个中国美院的名声什么各方面都起来了。 方振宁:现在学生也有意见,很多人都说不好使。我就说了,我说好使的房子,让一个开发商给你盖一个好使的房子,你这个学校里培养什么的?比如说王澍难道不知道做一个楼梯应该每一层都一样高吗?他能不知道吗?知道,我就问他:‘你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呢?’他说:‘特别高的,你一踩踩空了,你就感觉,哦,地还存在呢。’这就叫哲学,你感觉你的脚是落在地上,你每天踩一样的东西你就没有感觉了,这就是哲学嘛。
云 浩:王澍是不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建筑美学状态?
王 中:王澍的成就恰恰是在建筑本体之外,他借用了当代装置的理念,大量的运用只有当今城市大规模拆迁才能得到的旧砖瓦,展现的不仅是肌理的变化,而是一个时代的窗口和记忆,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时代的铭文,他的叙述实际上就是引用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生存观。从中国古代的人文山水画我们可以看到山、水、人和建筑层层关系,那种“境”渗透着古人的“意”,春秋淹城的布局早就展示了先哲们对天、地、人的独特理解,那是一种超越五感的体验,“六根转换”就是超越物理属性,“闻香”可以转换成“听香”。 王明贤:王澍其实得奖,我就觉得还是个个案,在中国是个个案。王澍呢,我觉得他是中国实验建筑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所以你就想他并不是给中国一般的设计院的建筑师颁奖,他是给中国实验建筑颁奖,而且是整个国际建筑界对中国实验建筑的承认,我觉得这一点非常了不起。因为实际上我们建筑呢,有两种,一种就是,有的就是商业性的那种大量建筑,他以挣钱为主这么做,而且现在大部分设计单位做的是这种建筑,大部分建筑师做的这种建筑。但还有另外一部分是实验建筑师,他们做的实验性、研究性的东西,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这个是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的萌芽,是跟“八五美术运动”在一起的,当时八十年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所以开始一种现代思想,然后下面就是“八五美术运动”就开始有这种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那建筑,但当时还是很少,就只有一些零星的萌芽。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国就开始有实验建筑出现了,那么这里面呢,就是有王澍、张永和,有刘家琨,有董豫赣这么一批实验建筑师。所以我是觉得呢,这其实是国际建筑界对实验建筑的一个肯定。因为王澍是什么呢?是大家在学术界都公认的,他是归在中国实验建筑师一类,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了。
云 浩:实验建筑跟咱们所谓的传统建筑不一样在哪?
王明贤:它有点不一样,就是说因为实验建筑也不是不商业,但是它就不是那么大量的商业性的那种建筑,不是拷贝的建筑,而它是自己有独立的思考,自己有自己的这种建筑艺术思维,而且它有一种文化的批判性,然后从技术上它也是有一种强调自己的建造。
云 浩:建筑界最大的盛会就是威尼斯建设双年展。 王明贤:所以那一次那个展览,我觉得他那个是做得非常震撼,其实也是他的象山校园宁波的建筑实践的延续,他是用拆迁下来的旧瓦,其实象征中国这种城市大量的拆迁,但是预示中国的这种传统的营造体系,因为比如西方来盖一个建筑,他就全部拆掉、推翻,然后用新材料建一个新的。但是中国是我这个建筑可能50年,老了,我拆下来,用旧材料,然后建筑重新再生的。所以王澍其实就把这种中国的建筑再生,其实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这种方法很好地运用在这里了。然后呢,而且威尼斯双年展是很喧闹的一个地方,当时就觉得看了那么多展览,闹哄哄的,当你看完以后,最后走到处女花园,就是中国馆的时候,看到“瓦园”,就会很安静,所以我们就觉得这是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沉思整个世界建筑到底怎么发展,到底城市怎么发展的一个地方。
王澍的第一期十个,然后第二期二十几个,这么一个个都用心血熬成的。而且在那么短的时间内。 那王澍这个人呢,特有意思,我跟他,我们是25年前认识的,那时候他还在南京工学院读书,他那时候就流传了很多故事,他当时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先锋的这种建筑青年了。就是他有一句名言,就是中国没有建筑师,如果说中国只有一个建筑师,那么就是他了,这是他的座右铭。 王 中:一个半。 王明贤:一个半,因为要毕业答辩,他的导师齐康,一个半,一个他,半个建筑师是他的导师齐康,这是传说。
专题: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