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设计“雷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获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雷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英文名称: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National Historic City, LEIZHOU 项目负责人:阮仪三 主要设计人员:袁菲、 张艳华、顾晓伟、葛亮、李涛、李玉琳、邢振华 规划用地面积:418公顷
雷州,又名海康,始于先秦军事卫城,自汉代起逐步发展为我国南部重要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城市。雷州古城文物古迹丰富、传统格局鲜明、骑楼街市绵长、民间信仰兴盛,有“天南重地、海北名邦”之美誉。1994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6年本院编制完成首版《雷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使雷州名城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各项活动在规划指导下有序开展。 进入新千年,随着《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相继颁行,以及雷州城市发展建设的日新月异,2006年暨《保护规划》实施十周年之际,应雷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局之邀,本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再续新篇,由阮仪三教授领衔承接新版雷州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新法规、条例、规范的指导下,规划建立“雷州市域——历史城区——街区地段——文物古迹——特色要素”五个层级的遗产保护框架。在市域层面,全面完善市域历史村镇的调研评价;历史城区层面,重点强调对“十字方城、城外延厢”的历史格局的保护和传统街区尺度肌理的延续。 在保护内容上,规划强调“有形与无形结合”、“人文与生态协调”。不仅注重保护古城格局、街巷建筑、历史要素等物质性历史遗存,还深入研究雷神雷剧、石狗信仰、民俗生活等雷州半岛特色非物质文化的落地保护,如对“庙宇-戏台-井台-坪场-古树”共同构成的信仰文化与生活空间的整体成套保护,又如对广泛存在于街头巷角、门前院墙的石狗造像制定就地保护与发展延续措施等。通过调查-评定-筛选-策划-展演-培训的一系列规划措施,将无形文化的继承有机融入物质性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中。 在物质性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通过制定主线、西线、南线保护的历史文化人字轴保护和环绕古城的历史水系和城防堤坝生态环境保护,将万亩洋田作为古城格局保护的重要内容。同时辅以控高分区、视线通廊等建设控制措施,维护古城台地的历史地貌和“城•海•湖•山”交相辉映的和谐景观。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