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融之塔 重庆金融街E-15地块设计
设计者:凯达环球上海公司 设计董事:姜平 项目经理:张育彰 设计团队:李巍,张安琪,姜辛妮,Ian Doherty, Peter Williamson ,曹含笑 结构顾问公司:科进亚洲 建筑智能及可持续顾问:Buro Happold International (Hong Kong) Limited 凯达环球可持续研究团队 消融之塔(The Dissolving Towers ),重庆金融街E-15地块设计。重庆是中国唯一的内陆直辖市亦是西部经济重镇,在新一轮西部开发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伴随着这一轮发展的是城市建设的狂潮,诸多造型奇特的塔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极强的商业驱动和自我表现意识的驱使下新建项目往往被过度设计或者重复模仿境外建成案例,形成了类似于迪拜般的碎片拼贴。拼贴表象之下是建设者对于城市自我认识的迷茫和重庆自身城市文脉的失语。传统上重庆以山城扬名天下,其起伏的地形和多维的城市空间造就了独特的山城建筑语汇。而重庆金融街E-15地块的设计则是一次对前述城市问题的反思,意图创造一个城市多用途塔楼设计的新典范。 重庆需要怎样的设计? E-15地块的功能组织策略是对传统多用途项目的一次革命。它极具辨识性地将办公,酒店,会议,展览,信息发布,剧院功能同公共空间融于一体。同时设计亦纳入了包括地铁通廊,市政服务空间以及停车空间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在重庆这个充斥着“山寨品”(如帝国大厦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天际线里,设计者致力于创造一个能真正反映场地特点,紧密联系山城风貌的独特建筑。 不同于传统的塔楼/裙房构成模式,消融之塔的基本构思是一个包含各种功能元素的复合体。脱胎于山城中沿地形起伏而层层跌落的传统民居意向,两栋形态一体化的塔楼静静地伫立于繁杂的城市天际线中,传递出“大隐隐于市”的人文意向。塔楼的内在活力只在临近地面的地方才被释放出来。项目总体以一种优雅谦虚的姿态应对城市的纷扰,而其底部设计却更有针对性地回应嘈杂繁荣的商业街。同时为了应对各自周遭不同的环境,塔楼跌落体量具有不同的尺度:上部大尺度的体量融入城市尺度而下部错动复杂的小尺度体量则为街道注入活力,随着塔楼接近地面体量在尺度和空间上逐渐消融。从更大范围来看,形态上的变化也反映了临近的解放碑商业区强大商业活力对场地的渗透。我们相信,消融之塔作为根植于山城文化的代表性设计将成为重庆的显著地标和地区身份标识,更重要的是它将为今后在重庆乃至其他城市新建的超高层项目建立起一种新的标杆。 消融之塔并不意在创造又一个城市纪念碑,相反它的构思是一个整合各种元素并具有渗透性的城市综合体,设计趋向上既含蓄内敛而又极具雄心。整栋塔楼的几何比例历经反复推敲力图达到功能和日照的最优化。同时设计者进行了广泛的可持续设计研究,包涵风环境分析,日照研究,太阳能利用以及材料自身的能源循环利用等。 一种城市的整合 设计中,多种类的功能块以一种看似随机实则有序的逻辑堆叠。在街道层面,动态的体量创造出多空的界面,允许使用者和各种功能体之间发生更广泛和动态的交流。具有公共属性的功能例如艺术馆,演艺会所,展廊/会议,城市通廊以及高端零售都通往建筑的内核并且连接解放碑地区。它以此诠释了筑城于楼,微观都市的概念。 一系列的三维绿色空间和立体平台意在将开放空间最大化并对公众开放,公共功能由此获得不同寻常的使用体验,同时鼓励市民在平台上进行随意而充满惊喜的立体漫步。所有的公共空间都极具可达性并由室内外联系空间连为一体。 消融之塔立足于山城的历史文化引导面向未来的设计策略,进而创造出一种能同时适应复杂功能需求和复杂城市文脉的新型都市景观。
地块现状 地块现状 美国克莱斯勒大厦及周边建筑分析
Aedas Aedas在世界各地设立三十二个办事处,一直致力造就超凡的建筑设计。其全球化业务网络遍及亚洲、中东、欧洲及美洲,为各行各业提供多元化的建筑设计服务,包括建筑、室内设计、总体规划、园林设计、都市设计和建造等。公司的建筑设计菁英群策群力,为建构社会作出贡献,并凭着专业知识及对不同文化的深入理解,发挥领导角色。凯达的关怀不限于建筑环境,更愿意为所处身及贡献的社会作出承担,设计范畴涵盖市政设施、学校、医疗保健和交通运输设施、商厦、住宅及工业大楼等。www.aedas.com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