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颁奖典礼盛大举办
9月28日,“2011年•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在第十届中国国际住宅博览会上举行盛大颁奖典礼。这也意味着,中国首个由主管部委和权威机构支持的全国性保障房规划设计竞赛落下帷幕,同时也拉开了“通过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保证保障房品质”的大幕。 论坛现场
这无疑也是对当前我国保障房建设的前期体检,“规划设计是龙头”这一主旨再度彰显其重要性。面对未来五年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的重大民生工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证明,抓好规划设计已成为保证保障房建设质量和居住品质的重要前提。本次竞赛在优选方案、推广成熟经验的同时,也成为发现问题、弥补设计缺陷的重要途径。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2011年6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大力支持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建设报共同主办了本次竞赛,主题定为“以人为本,安居乐业”。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文林峰介绍,竞赛自发起以来,受到了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开发、设计单位以及勘察设计人员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参赛作品涵盖了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拆迁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其中大部分作品为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的设计方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经过评审委员会的20多位专家的多轮严格评审,本次竞赛共评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14名,三等奖30名,鼓励奖55名,单项奖7名。此外,主办单位还在第十届住博会上以图片展的形式充分展示获奖方案,以更好地推广优秀的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方法,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设计和建设的标准化、模数化。 “3600万套保障房对建造者提出了巨大考验。”作为竞赛特别协办单位之一,首开集团董事长刘希模表示,在套型面积、造价成本合理控制的前提下,如果不重视规划设计,目前在保障房设计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必将演变成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甚至伤及这一民生工程的根基。近五年来,首开集团已经完成了20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建设。 竞赛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大师赵冠谦表示,本次竞赛坚持经济、适用的原则,立足保障房套型面积较小的实际情况,结合中低收入家庭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倡导在有限的面积内实现基本居住功能,并创造较高的舒适度。据他介绍,适用性、环境性、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为本次竞赛的主要评审标准。 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指出,保障房的设计应该强调复制而非创新。他认为,住宅设计技术特别是户型的创新具有一定风险,并不适用于如此大规模建设的民生工程之上。正如国外公办学校不把美观放在第一位,而以安全性和功能性为主导一样,由政府主导建设的保障房更应该注重实用性。 参与设计竞赛评审的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技术科学部主任王树京指出,考虑到保障房建设规模之大,在强调可复制性的同时,也要考虑住宅建设的地域性差别。他建议根据气候特点和居住行为差异,将全国分成几个大的区域,有针对性地研制成熟的建设设计标准模型,然后下发至各地进行批量建设,既可以节约成本,也可以缩短建设周期,并保障房屋品质的一致性。 本次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建设报共同主办,共收到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594份参赛作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文林峰介绍,参赛作品涵盖了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拆迁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其中大部分作品为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的设计方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竞赛结束后,主办单位将遴选获奖方案,经过专家点评并优化后汇编成册公开发行,供各地保障房建设机构参考。 “不要因为保障房建得快,最后拆得也快。”作为竞赛特别协办单位之一,绿城房产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舟南认为,必须保证保障房的建造品质,以避免这些房子变成新的建筑垃圾。绿城建设目前为政府代建的保障房等项目已超过500万平方米,曹舟南对参建保障房的态度是“来者不拒”,他认为这是“房地产企业应该体现的社会责任”。 此外,据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竞赛结束后,主办单位还将遴选获奖方案,经过专家点评并优化后汇编成册公开发行,供各地保障房建设机构参考,以起到“切实、有效的示范引导作用”。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