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6日,“超有机—CAFAM泛主题展2011”学术论坛第二场学术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热烈开场。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汪民安教授主持,请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专任教授兼所长夏铸九、香港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朱涛、慕尼黑城市设计国际公司创始人闻浩南(Roland Winkler),同济大学副教授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李翔宁,出席了论坛
下为闻浩南演讲实录:

时间:2011年6月26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
我讲话的内容主要是两个论点,第一个论点,我个人认为中国其实没有太大的选择在低碳方面,我个人觉得中国必须走低碳城市发展的道路,而且要大大的加快速度,要不然很可能后果会比较严重。第二个论点,我个人的感觉中国目前的城市发展在很多方面比较接近美国的城市发展,不是在所有的,但是在很多方面比较接近美国城市发展,尤其体现在以汽车为主。待会儿我会有一些图片。 但是实际上中国和美国的差别可能太大了,美国人少地多,中国刚好相反。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在很多城市发展方面,可能更会多往欧洲城市发展方向来走。 首先讲一下为什么需要低碳城市?从生态足迹我们已经超过了地球,我们已经在这儿,这是目前的生活状态,如果什么都不做,在2040年或者2050年我们需要两个地球,如果我们比较慢的开始调整的话,所需的资源还是会上升。到2080年才会回到只需一个地球的状态,如果很快的,我觉得大家都无法想象什么是很快,还是会等到2040年回到1.4生态足迹。我就不讲气候变暖了,气候变暖现在有些人否认存在,但是这个数据太明显了,应该90%多的专家不会否认。 中国在这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刚才朱教授说过了,我不用再说了。美国现在大概是在50%的城市化,到2060年差不多会有一亿一千万的城市人口,这个发展速度全世界从来没有见过的。在城市里面能耗本来就比较高,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明显城市人平均的能耗比较多,中国的城市化本来就带来比较多的人口。中国必须走低碳城市发展,因为很快就没资源了。是中国一个研究所算出来的数字,说再过11年中国就几乎没有石油了。燃气还可以维持32年,连煤炭在目前的增长速度来看的话,也只能维持45年。 通过环境污染带来的一些健康的损失,还有其他的一些损失,GDP就要扣掉5%左右,如何弥补这些?但是将来必须要弥补了,还有能源价格百分之百会上涨,中国不可能一直维持那么低的能源价格。通过膨胀已经到5%点多。核能在几个月前大家觉得很有可能是一个解决方法,在福岛事件以后不是所有人觉得核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现在有一些从德国人的角度来阐释低碳城市的一些元素,我就从我的家乡来着手,这是慕尼黑,慕尼黑当然跟北京或者上海其他中国的城市差别是蛮大的,但还是一个城市,而且是人口密度比较高的城市,有135万人口,很重要的低碳城市的要素是高密度。这是慕尼黑中心区的地图,我就是拿那个地图解释我的一些说法。这是一条河,从北到南,这是中国以前的中心,这个大小跟刚刚李老师介绍的上海差不多大。 我刚才给大家介绍的位置是一张鸟瞰的图片,这是慕尼黑的教堂。大家可以看到慕尼黑的密度不低,慕尼黑虽然没有什么高楼大厦,其实它的密度很高的。这个区域的密度远远超过一万人每平方公里,上海其实外环以内平均人口的密度是15000人,没有比慕尼黑高很多。密度不是一个借口,其实密度是一个很好的事。 这是慕尼黑的老城区,正中间是一个菜市场,密度很高,但它有步行线,因为慕尼黑不鼓励私家车开到中心区,中心区很少有汽车。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是绿地,而且是连贯的绿地系统,德国是很好的例子,欧洲有很多城市比较好,但是慕尼黑是非常好的例子。这是“英国公园”,从这里到那里观察整个城市北部的城市,全都是绿化带,你可以从这里到这里观察整个路线,大概15公里,一个红绿灯都没有,全都是沿着河在公园里面,从这里到那里,从别的地方也有专门的一些自行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