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褚冬竹:建筑,是要贴近地面的

2011-7-2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40| 评论: 0

简介:褚冬竹:建筑,是要贴近地面的 褚冬竹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Lab.C.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荷兰代尔夫特理 ...

褚冬竹:建筑,是要贴近地面的

褚冬竹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Lab.C.[architecture]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曾在加拿大KPMB建筑事务所、荷兰Claus en Kaan建筑事务所工作。


褚冬竹

访谈
(Q:刘凤凌,A: 褚冬竹)

“公民建筑”的高大
Q:褚老师,能否首先请您谈谈,您所理解的当前的建筑状态。
A:说到当前的话题必须向前追溯,当然我们不必追溯太久。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基本上处于“快进”的状态,这已经无需多言。一系列国际盛会更加速了这场城市建设的快进速度——我们必须在短时间之类涌现大量的“重大建筑”,当然这也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之路。从“十二五”计划中可以感受,这种快进模式已经开始降温。中国建筑,包括其它很多行业,必然会逐渐走向一个精耕细作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对于建筑的意义可能如冰山一样,我们不应该只会看到浮于水面之上的,光彩照人的重大题材,而更应当关注到水面之下的更大问题存在:建筑如何更切合实际地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生活细节联系在一起,就像近年有这样一个新词汇:“公民建筑”。
Q:公民建筑”是一个新鲜的词汇,请具体说明一下?
A:就像我说曾写过的,“公民建筑”其实一个迟到的定义,也是一个多余的前缀。建筑原本就应当为人,为公众而存在。将“公民”概念放置在“建筑”之前,虽然强化了建筑的公众性,反过来却证明了我们很多建筑已经与“公民”多么疏远。


穆斯林新城商业中心(Lab.C设计,2011)

市场状态与教育比较
Q:在建筑市场日趋国际化的今天,您对中国建筑师的从业环境如何理解?
A:从纵向看,中国的建筑师其实仍处于这一行业的黄金时段,这个时段可能始于20年前,也许还会持续地发展下一个10或20年。我说它是黄金时期当然是指丰富的项目机遇。无论近20多年经济走向如何波动,整体上看,我们无与伦比的人口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大趋势以及各城市客观存在阶梯极差,就决定了这样的饵料丰富时代还必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一点不仅对中国建筑师是黄金期,对于大量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西方建筑师,更是一片金色的舞台。
但从横向来看,中国建筑师也在接受越来越多的挑战。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都先后对建筑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我们的整体发展并不均衡,这样的挑战将会逐渐按照这样的城市发展等级传递下去。
所以,今天的建筑师在庆幸机遇丰盛的同时,也必须看清未来,实现观念的转型与充分的技术储备。对建筑师来讲,繁忙肯定是好事情。怕就怕,忙得连想想明天的时间也没有。
Q:您认为如今国内外建筑院校的主要差异在哪里?
A:这个话题太大,在国外,建筑院校所走的道路千差万别,不好笼统概括。比如在TUD(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我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它那些丰富多样的studio,传统扎实的技术与新鲜激进的观念,都可以在这里共存。而距它不过20分钟车程的鹿特丹“贝尔拉格学院”,却完全是另一幅画面。我们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与具体的国情与所处的时代有关。要比较中外差异,只要看看每年到我们学校要人的企业数量之多就明白了。其实,我们现在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决定一切,虽然有时候我们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而今天欧洲建筑学院的毕业生,要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不那么容易,所以也无需大批量地快速“生产”人才。比如荷兰,本国学生的教育是免费的,外面市场不好,不少人根本不着急毕业,慢慢折腾自己的设计。当然,这也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仅此一点,两地的教育差异性的基础就显而易见。
教育永远不可能孤立于社会整体背景下发展。中国的建筑院校基本上是公立的,整体上看基本算是一个体系,而欧美的建筑院校更强调探索不同的教育模式与目标,个性鲜明,有点百花齐放的意思。


高校教学综合楼(Lab.C设计,2011)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