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美术馆专栏之五:民间对美术馆建设的思考

2011-7-2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57| 评论: 0

简介: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亘古以来未曾改变。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才能承载当代的我们,以及后世子孙的艺术梦想? 筑龙网推出系列讨论,探讨美术馆之于建筑、艺术、社会,以供参考。 ...

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亘古以来未曾改变。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才能承载当代的我们,以及后世子孙的艺术梦想?

筑龙网推出系列讨论,探讨美术馆之于建筑、艺术、社会,以供参考。

美术馆专栏之五:民间对美术馆建设的思考

文/刘祥波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级设计艺术学博士

众所周知,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它又是将艺术内容传播给大众的一个很重要的机构媒介。最近,中国美术馆新馆将在鸟巢附近修建新馆,尽管最终建筑设计方案还未出炉,却由此在全国各地兴起了美术馆的建设热潮。值得注意的是,这股美术馆建设热潮却催生了民间对美术馆建设的思考。

盖里设计的激活了一座城市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

美术馆的建设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景观构成元素,它的设计建设应该有有内在的精神和文化的支撑。可是,在今天的形形色色的美术馆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市建设美术馆似乎是为了装点自己的门面,美术馆变成了一个形象工程或一个城市的形象标志,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美术馆不是一般的陈列馆或展览馆,今天时代背景下的美术馆、博物馆设计建设更应该考虑当下艺术品位和审美需求的拓展,这种拓展是和美术馆自身的收藏、展陈、主题风格以及教育功能的实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美术馆设计不仅仅是普通的建筑设计,更应该是一项具体的文化设计,它涉及到对地域性差异的观众进行文化提升和引导的问题,也涉及到对艺术家的创作和生产进行引导的问题——前者很好理解,就后者而言,无论艺术品是美术馆原本具有的,还是以美术馆的名义创造的,因为它们和美术馆的瓜葛,就必然会具有特殊的文化与象征意义。这其实不仅是美术馆藏品,而且也是当代艺术作品生产的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问题——因为有了美术馆这种机构,无论是艺术品本身,还是仅仅是生活甚至是工业产品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具有被美术馆收藏的可能性,它们的生产与流传的过程,必然会发生相应的美术馆倾向的变化。美术馆不仅是收藏的场所,而且直接就是一些艺术品的生产的场所,是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色彩的艺术产品的生产场所。美术馆的这种重要的话语权力其实是得益于美术馆的历史积累、角色定位所赋予其巨大的文化与历史象征力量。美术馆或博物馆和艺术、艺术品具有密切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上的艺术杰作的最终和最佳的归宿,应该就是各种各样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并通过它们的展览和公众的审美经验联系起来。就艺术的生产来说,本来应该是以艺术家为核心的,但是我们时代的艺术家被和艺术品市场联系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与艺术品市场背后的收藏及美术馆理念联系在一起了。美术馆作为一种艺术家的工作场所和展示空间对艺术家的思维、工作方式和艺术风格有巨大的影响。当然,美术馆主观方面的影响对象其实是走进美术馆的审美大众。

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术馆和博物馆是我们时代审美主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馆展示、收藏什么对艺术市场的价格应该有很大的影响,或者更进一步说,美术馆的收藏战略对艺术品观念的塑造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艺术品是否能够进入到艺术史的历程中。在这样一种权利话语的背景下,美术馆的设计就更应该考虑到城市和社会的需求,考虑到其文化与历史象征力量的谨慎显现。这种力量不宜扩大,否则就很容易有失控的危险,造成了对审美和意识形态的过分干预。因此,美术馆的设计就更应该遵循平等的、亲民化的设计理念,而不应该成为权威和强势的象征,甚至是一味强调外在,成为城市的“门面”或者是地标。而这种设计理念的形成,就更应该紧紧扣住美术馆在新时代的功能和具体的展陈需求,把握住前沿的博物馆研究理论,增强对美术馆特质的理解。

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现在美术馆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建筑设计与美术馆功能实现之间的冲突,即建筑和展陈之间的分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设计时,展陈大纲都比较滞后,建筑设计与展陈设计之间沟通较少。展陈设计对建筑空间只限于利用和改造,进入室内基本上只有展陈的装修空间。展陈设计中,很多是装修公司的室内设计师,对展陈设计如何巧妙利用建筑空间缺乏概念,而建筑师对美术馆是有激情的,但对艺术品、博物馆及其需要本身了解不够,因此在设计时会出现浅显与盲目。同时,传统和现代艺术的巨大差异,也给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比如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格调和高古的气息,与现代装置艺术品的巨大体量和零散的审美意象,就很难统一。现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利用巨大的类似于工厂厂房的空间,进行灵活的分割和处理,以满足不同的展览需要。但是如何在这样的空间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满足观众的教育和审美需求,满足艺术氛围的营造和艺术品的推广与传播,也是一个问题。往往很多美术馆只见建筑,进入内部空间之后就没有了建筑细节的审美,只有展览的陈列了。这似乎与以观众为主体的设计初衷有所偏离。

美术馆设计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关系到城市里人们精神层次的提升,除了藏品、陈列的物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的塑造。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是未来美术馆和博物馆发展的趋势。时代在塑造着美术馆,人们需不需要美术馆,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这些都必然有着深深的时代的烙印,但是美术馆自身的运行也在塑造着我们或者一个时代关于藏品、艺术品、艺术乃至人类的记忆与历史的概念。这是一个交错而互动的文化过程,这说明,美术馆正在从更多的角度介入当代人类的生活。而作为设计者,就应该抓住这几者之间的联系,从更大的建筑、城市、人的宏观视域,来实现推动历史与人类精神发展的设计。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