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专栏之三:北京的美术馆
人类对于艺术的追求,亘古以来未曾改变。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美术馆,才能承载当代的我们,以及后世子孙的艺术梦想? 筑龙网推出系列讨论,探讨美术馆之于建筑、艺术、社会,以供参考。
文/汪晓东 集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
美术馆是一所面向公众开放的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机构,具有举办陈列展览、收藏美术作品、开展学术研究、促进文化艺术交流、普及审美教育等职能。除了上述功能外,美术馆的建筑设计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它是代表一个时期的建筑设计风格,甚至可以引领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国家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许多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大师同时也对城市规划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广亩城市”的理念;勒·柯布西耶相反提出集中布局的“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作为国家或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美术馆的设计反映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水平,体现出人类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美术馆
1963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的中国美术馆正式对外开放,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毛主席题写了“中国美术馆”馆额,从而明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办馆性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一个国家美术馆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且北京城区的面积在不断的扩充,城市人口也在飞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来,公办的、私营的美术馆如雨后春笋搬的在城市的一些区域涌现,如北京画院美术馆(、北京上上美术馆、北京大山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宋庄美术馆等,甚至在一些小区都有独立的美术馆。从建筑风格上来看,中国美术馆还属于比较传统的中国建筑,大屋顶,红瓦白墙,有着浓郁的中国建筑风格元素;北京画院美术馆则属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强调直线竖线以及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北京国际艺苑展览馆,从建筑形式上看,属于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其它的美术馆,如北京上上美术馆、大山美术馆等,由于是近期的建筑,形式比较多样,性质也多为私立(如下列图表),部分展览馆是在厂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他们普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强调建筑材料的本身材质美,且造型奇特,强调建筑雕塑般的形式美感。 北京画院美术馆
2.1、美术馆设计引导城市形象的发展 美术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一个场景所包含的内容,无论如何总会比人们可见可闻的更多,但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体验自己,研究它们通常需要联系周围的环境、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以及先前的经验。每一个人都会与自己生活的城市的某一部分联系密切,对城市的印象必然沉浸在记忆中,意味深长。 改变甚至决定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有两大类:一是非物质的精神形态,另一个是物质形态。所谓非物质的精神形态就是生活于城市中人们的意识观念、生活常态、行为习惯,对城市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些非物质的精神形态的内容属于无形的、隐性的形象。而物质形态就是城市中标志性的建筑,街貌以及城市的整体规划等。而美术馆的设计影响城市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形态。美术馆设计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标注性建筑,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素质,许多去欧洲旅行回来的人说欧洲人举止高雅,在酒吧、在咖啡馆、地铁上,随处可见人们谈论艺术、文学等,这种隐性的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持久稳定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中,以至成为一种直觉,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看法和态度,城市也由此获得人们的热爱与忠诚,从而拥有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力量。 美术馆设计可以为人们营造一种场所,除了学术性外,更为重要的是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营造一种休闲文化。一座宜居的城市离不开休闲文化,而美术馆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人们具有健康的休闲观念和休闲意识,从而使得人们在普遍认同的休闲价值指引下分享和体验这个城市的文化资源,自愿广泛地参加休闲活动等,这些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即休闲城市的隐性形象。美术馆的设计营造了休闲文化的物质与精神场所,休闲城市的隐性形象正是存在于休闲文化中,并通过休闲文化体现出来。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