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在中国建设世界的“地标”

2011-7-15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20| 评论: 0

简介:鸟巢 《纽约时报》近日刊文《要把中国看作是“创造者”,而非“制造者”》,称以鸟巢(中国国家体育场)、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广州歌剧院为典型的中国建筑虽然一度引发激烈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设计 ...

鸟巢

《纽约时报》近日刊文《要把中国看作是“创造者”,而非“制造者”》,称以鸟巢(中国国家体育场)、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广州歌剧院为典型的中国建筑虽然一度引发激烈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设计上的创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并逐渐成为像美国帝国大厦一样的世界“地标”。

广州歌剧院

CCTV大楼建成效果

该文作者、《纽约时报》编辑兼资深设计评论员爱丽丝·劳斯萨恩女士表示,中国建筑在经历最初的模仿和“西化”之后,开始逐渐强化“中国特色”,这是未来中国拥有更多世界“地标”的最大资本。

中国并非国外建筑大师的“理念试验场”
曾有一种说法,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中国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建筑设计师的“试验场”。劳斯萨恩在文中对此并不同意,她认为,“鸟巢”、央视新大楼等一亮相就引发的诸多争议反倒让它们更具有影响力。这不仅因为争议会让它们被更加频繁地提起,还因为经典产生的过程中往往都难免出现争议。

“外国设计师并不能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中国,他们的作品想要在中国‘落地’,要经过层层审核。”劳斯萨恩和记者半开玩笑地说,“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在卢浮宫门前建了个金字塔,法国人一直都还想和中国人算算账呢。

不仅仅是中国,而是世界的“地标”

“十多年前,多数中国人对艺术品的概念可能还只是好看的花瓶和书画作品。”这是劳斯萨恩当时参观完一些中国艺术品加工厂后的印象。

然而,10年之后,在全球各地举办的展会上,中国的艺术作品已经不仅仅是“看着养眼”那么简单,而是“看着新奇而独特”。反映到建筑设计上,中国一些新建大建筑的设计方和建筑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让建筑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而是志在打造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地标”。“‘鸟巢’就是一个成功案例,人们对它的质疑也渐渐消失了。”劳斯萨恩说。

中国建筑师也在快速成长

劳斯萨恩分析说,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开放带来的首先是思想和文化的解放。之后有很多外国设计师来到中国,但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他们在设计上的奇思妙想并没有展现出来。
直到近几年,中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城市化也在快速推进,巨大的施展空间让外国建筑设计师有了用武之地,而中国本土设计师也在和外国同行的交流和碰撞中快速成长。最后达到的效果就是,中国建筑在经历最初的模仿和“西化”之后,开始逐渐强化“中国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本土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劳斯萨恩举例说,广州一位建筑家设计出了一栋结构复杂的圆形房屋,广受好评。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古代的土楼。

都市实践设计的土楼公社



“ 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巧妙而科学地结合,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这是中国建筑今后在世界上拥有更多‘地标’的最好的设计选择,也是最雄厚的资本。”劳斯萨恩最后说。



爱丽丝·劳斯萨恩
1958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1980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艺术与建筑学专业。先后任职于《金融时报》等媒体。现任《纽约时报》编辑、资深设计评论员。
劳斯萨恩关注中国设计师作品长达十年时间,并多次刊文介绍中国设计产业发展。她说,中国的文化魅力和中国设计师的才智一直深深地吸引着她。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