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西藏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文化工程惠及各族群众--西藏60年文化建设成果综述

2011-5-2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32| 评论: 0

摘要: 投入巨资维修文物建筑,多种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日渐完善……和平解放60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西藏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继承、有效保护和大力弘扬,各项文化工程惠及广 ...

投入巨资维修文物建筑,多种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日渐完善……和平解放60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西藏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继承、有效保护和大力弘扬,各项文化工程惠及广大农牧民。

为了保护西藏的古文化遗产,上个世纪80年代起国家先后对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一大批寺庙古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国家对西藏文物维修的总投入已达到近13亿元,确保了这些文物的“延年益寿”。

从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资金和大量黄金、白银等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维修。对布达拉宫进行的首次重点维修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古建筑保护史上的奇迹,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2002年实施的布达拉宫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历时7年,总投资达到3.8亿元。2008年起,国家又投入5.7亿元实施“十一五”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创造了中央政府对西藏自治区文物维修一次性投入最多、维修点最多的纪录。

“这些维修工程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及时排除了文物古建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存在的各种隐患。”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旦增朗杰说。哲蚌寺僧人阿旺东觉说,僧众对维修工程很满意,维修也没有影响寺庙的正常宗教活动。

不仅有形的文物建筑得到保护,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有效传承。2005年西藏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和自治区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专项保护西藏非遗代表作。截至目前,西藏非遗各类传承队伍已发展到2万多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