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与他的中国情怀
今天和大家说说这位华裔建筑师的中国情怀,作为一位华裔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有人说他是现代健在建筑师中最伟大的一位。 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贝聿铭于1983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普利兹克评审团说他“为他所处的时代奉献了最为美丽的室内、室外建筑形式”。虽然贝聿铭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一位现代建筑师,但他对于“国际化”、“全球化”背后所隐含的一些东西却持反对态度,贝聿铭倡导的是因地制宜式的发展,主张建筑风格应该多样化。1974年贝聿铭访问中国时甚至敦促中国的建筑师“多关注中国古老的建筑形式,少模仿西式建筑风格。”贝聿铭最为出名的建筑可能是他对巴黎卢浮宫进行的玻璃扩建工程,其它颇具影响力的建筑包括香港中银大厦、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波士顿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北京香山饭店 北京香山饭店建于一九八二年,建筑吸收中国园林建筑特点,对轴线、空间序列及庭园的处理都显示了建筑师贝聿铭良好的中国古典建筑修养。 北京香山饭店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特色的红条幅”。该饭店的设计师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10倍。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香港中银大厦 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束縛”的局促土地。要满足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源于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国银行(香港)未来继续蓬勃发展。其建筑特点是将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进建筑科技结合起来,大厦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色彩。这座由玻璃幕墙与铝合金构成的立体几何图形建筑物,巍然矗立在港岛中区,雄视维多利亚港。 苏州博物馆 虑到苏州作为一个文化古城,博物馆不能够太过沉重,不要粗重高大,而是要轻巧,灵便,精致,这样才会和苏州整体的风貌比较同意,但是又不能完全相像。为此,贝聿铭为新馆确定了一个叫做“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及被称为“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形态上,色彩的把握,和周围建筑保持一致。在庭院的处理上,保留了很多和苏州过去的园林相似的地方。但在反映园林文化的同时,但又并不是照搬过去的形式,而是将许多苏州传统的东西,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苏州博物馆,则使苏州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和谐对接,融建筑于园林之中,化创新于传统之间,使传统与现实,东方古代文明和西方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协调相融。 对于贝老本人来说,创立一种属于中国本土的建筑风格,香山饭店是一个开端,苏州博物馆则是一个漂亮的结局,他用自己的努力,实现着一个特殊的理想,为中国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