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学校的不解之缘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的 "公立包豪斯学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格罗皮乌斯是德裔美国建筑师。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原籍德国,父亲和叔父都是著名的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格罗皮乌斯 1925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设立的“公立包豪斯学校”迁往德绍,4月1日在德国德绍正式开学。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格罗皮乌斯令20世纪的建筑设计挣脱了19世纪各种主义和流派的束缚,开始遵从科学的进步与民众的要求,并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1919年3月,原撒克逊大公美术学院和国家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成立了“国立建筑工艺学校”,36岁的格罗皮乌斯被任命为校长。他说,必须有一种崭新的设计观念来影响德国的建筑界,否则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他只有模仿那些已经司空见惯的古旧的东西。 包豪斯 1932年,国立建筑工艺学校举办了首届展览会,设计展品从汽车到台灯,从烟灰缸到办公楼,展览会最热情的观众是遍布欧洲的各大厂商,实业家们已经预感到了这种仅以材料本身的质感为装饰、强调直截了当的使用功能的设计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因为一旦这样的设计被实施生产,成本降低了而成效却会百倍地提高。格罗皮乌斯的国立建筑工艺学校从此名扬欧洲,它被那些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20世纪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人称之为“包豪斯”。 包豪斯的开拓与创新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敌视,1925年,它迁往德国东部的德绍。迁到德绍之后,包豪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格罗皮乌斯提拔了一些包豪斯自己培养的优秀教员为教授,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都趋于完善,实习车间也相应建立起来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豪斯新建的校舍,这座新校舍是格罗披乌斯设计的,1925年秋动工,次年年底落成。它包括教室、车间、办公室、礼堂、饭厅及高年级学生宿舍。校舍建筑面积接近一万平方米,是一组多功能的建筑群。 包豪斯校舍 格罗皮乌斯在此期间设计的包豪斯校舍被誉为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里程碑。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了包豪斯校长的职务,因为看不惯包豪斯设计风格的人说,包豪斯的楼房不仅是反传统的,它还是从莫斯科移植来的,包豪斯渗透着苏维埃的红色势力。 离开了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先是去了英国,1934年加入英国国籍,依然从事建筑工业化的研究。1937年,格罗皮乌斯接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聘请,担任哈佛建筑研究院教授。同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次年出任研究院院长。1969年在美国去世。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