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不浸泡消费之海就没有新建筑”
当艺术家把艺术做成项目、建筑师把建筑做成时尚之时,我们不禁要问:艺术是否还能作为艺术成立,建筑是否还能作为建筑成立,或者说它们将如何再次作为自身成立? 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回应是积极的 “不浸泡消费之海就没有新建筑。” 伊东丰雄 对于消费世界——这个都市人创造的第二自然,他充满热诚。真实并不会在消费的前面,只会在超越消费的另一边,除了游到对岸去发现些什么别无他法。 这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伊东丰雄 曲水流思”展览前言中的一段话。不管听者是否处于建筑行业之中,这个回答都能引人深思,同时也激起了我们对这位建筑大师的好奇。 伊东丰雄 曲水流思 展期:2017年4月22日-7月23日(周一休馆)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七楼10号展厅 本次展览同时也是伊东丰雄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回顾展,展览将以建筑模型、影像资料、设计图纸等多样的方式,阐释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重点项目的研究过程。 “曲水流思”这个名字由中国的古代习俗“曲水流觞”演变而来,即古代文人借流动的河水分享哲思、举觞相庆。伊东丰雄的建筑创作与个人风格如同一条不断流变的河流,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在未定的状态中持续前进。伊东丰雄曾言“如果整个世界是一条河流,那么建筑就是‘插在河流里的木桩’。木桩内部可能和河流完全不相关,但是我的建筑像是‘河流的漩涡’,既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也完全融合在河流的水波中。” 伊东丰雄 生于1941年,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1965年至1969年期间在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1971年,他设计了自己的工作室,原先成为“URBOT”(城市机器人),1979年正式改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Toyo Ito & Associates)。除了建筑与产品设计工作之外,伊东豊雄现在也担任多摩大学(Tama Art University)美术系的客座教授。 他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也是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普立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Lord Palumbo)阐述伊东丰雄的获奖原因时说道: “在过去40多年的建筑生涯中,伊东丰雄透过他笔下完成的图书馆、私人住宅、公园、戏院、购物商场等一件件华丽雄伟的作品,不断地寻求创新、挑战建筑设计的极限,他是一个天赋异禀的建筑职人,并且奉献了他毕生的心力,为每一个专案找到新契机。” 伊东丰雄早期至80年代的项目,70年代多为内向型住宅作品,而80年代则可以看到作品轻盈又富有透明感的变化。 铝制之家(1970-71)是其独立后的第一个住宅项目。 它象征着新陈代谢派在城市上空讴歌的未来都市丧失荣光,跌落于地面的情景。 “对内敞开、对外隔绝”的白色U字型建筑体《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是伊东丰雄早期最有名的住宅项目,是为其姐姐设计的。 “她的丈夫在不久之前死于癌症,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空间设计得很内向的原因。” 银色小屋(1982-84)是伊东的自宅。 它采用穿孔和透明的顶棚,引用的亮度和半透明的日本传统的建筑方法,但增加了现代元素。伊东认为穿孔铝纸屏幕和可移动的墙壁,这是典型的日系设计技术,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效果。它在2010年被拆除,如今在今治市的三大岛得以重建。 风之塔(1986)则是一个能被称为艺术品的灯光装置。 这个车站前建造的高达20m的光塔,灯光能随着风和噪音的强弱时刻变化。 “建筑学实际上应该是变化无常的,是一个瞬间的形象。我无法忍受一个建筑物在地球上存留数百年,展示着它一成不变的外表。建筑的形式应该是未完成的,不重要的,并同步于自然和都市空间。” 80 年代末,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项目以日本本土的公共建筑为主,包括博物馆、消防局、剧场、体育馆等。虽然项目多种多样,但每个项目都是一种挑战——对日本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建筑予以革新。 1995年开始的仙台媒体中心的竣工,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这个目标,是伊东丰雄建筑设计生涯的重要高峰点之一。 这座外型像个巨型玻璃水草盒的建筑中,他以 13 根海草形状的管子为支撑架构,让置身于其中的人们可以与自然对话。 2000 年开始,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始接到海外项目的委托。多项项目中,伊东丰雄运用电子技术设计了建筑的三维曲面,并将蜂巢、树木及榉木等自然形态转换为建筑的结构,这些建筑的非均质抽象性表达了自由空间的更多可能性。 TOD’S 表参道大楼(2002-04)在外行人眼中看起来和北京的鸟巢有些异曲同工。 从远方看去,纵横交错的混凝土与玻璃立面,让建筑体就像是竖立在表参道街头的大树,而光影则在室内、外交织成新的建筑之诗,为整栋商场、甚至东京市容,皆带来了崭新的气息。 台中大都会歌剧院(2005-16)犹如一块大奶酪有机体,伊东丰雄称之为“壶中居”。 其内部的曲面墙体几乎没有一处是相同的,可想而知其施工难度。不过最终所呈现出的空间却带给人从未有过的流动体验,仿佛在一个个现代化的山洞中穿梭。 不难发现,随着项目内容越来越多样化,伊东丰雄表达的手法也越来越丰富。他根据环境共生的理念,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有机性。 “不断改变建筑风格才是我心之向往的。” 多摩美术大学八王子校区图书馆,由连续的交叉拱架构成。 “建筑和各种社会约束是紧紧绑在一起的,因此,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尽可能地打造出最舒适的空间环境,让生活在里面的人们,都能从中获得身心灵的释放,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 然而,每当案子完成后,我才惊恐自己能力的不足,但这反倒成为我下个case持续挑战的动力,即使这样的过程在我未来的设计之路上,仍然会不断循环发生。因此,我绝对不会裹足不前,甚至为过去一些受大家称许的设计感到满足、就此原地踏步,不断改变建筑风格才是我心之向往的。” ——伊东丰雄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