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下午,由《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主办,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人,程泰宁院士建筑作品展暨论坛在中华圣公会教堂举行。活动以“半个世纪的坚守”为主题,展出了程泰宁院士至今50年建筑设计工作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是程泰宁院士半个世纪创作的总结,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经济高速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建筑设计的发展情况的展示。参加论坛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马国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恺;非常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张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朱小地等建筑设计界的知名人士。
(程泰宁)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现在正式开始,论坛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程泰宁院士以“跨越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之路”为主题的演讲;第二部分主题是“建筑创作时代性;第三部分是“当代建筑创作的批判性解读”。 程泰宁教授在“跨越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之路”的主题演讲分为三点。一是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的通知化是建筑创新的思想障碍;二是文化的自觉、自信,是建筑创新的前提;三是立足自己,在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 程泰宁院士说到:“建筑不是一个纯艺术,建筑创作只有从建筑本体出发,才不至失去它创作的魅力和价值。正像有一些艺术家,美院的一个老师跟我讲,这个设计,我们设计可以比他设计的更好。建筑师比搞装饰艺术的人,我们懂得更基本的知识,我们不要被艺术家看不起。传统不等于中国,现代不等于西方,中国建筑的未来在西方而不在西方或后方。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力求在创作中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是一条立足中国建筑师自己的道路”。这也是程院士多年建筑设计创作的动力源泉。

(左起:崔恺,张永和,程泰宁,马国馨院长,胡越,孟建民,朱小地)
在嘉宾论坛部分,首先是崔恺大师主持的以“建筑创作的时代性”为主题的嘉宾讨论,马国馨院士,张永和建筑师,朱小地院长,胡越总建筑师,孟建民总建筑师分别从不同侧面来解读这样一个时代性的话题,这个主题中国建筑在时代发展中是息息相关,实际上每一个建筑师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立足自己,在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讨论的第二场主题是“当代建筑创作的批判性解读”,由建筑师黄居正主编主持,参与研讨的嘉宾是:吴家骅、王明贤、李庆西、薄宏涛、范凌总建筑师。最后,黄居正建筑师说:“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一些现象,比如说千城一面,或者说有一些社会现象未必是我们建筑师的责任,前一段时间闹的楼脆脆、楼倒倒。我们的探讨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讲,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所谓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品质。马克思韦德讲过,没有精神的专家跟没有感情的享乐。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讲,如果没有对人的关怀,如果不谈文化,至少要谈的对人的关怀,如果这一点没有的话,您可能盖很多的房子,现在一出来可能就会有几万平米,甚至几十万平米的项目去做。但是做一辈子也没有回到建筑的本原,就是对人的关怀。”这也正是建筑设计创作之术永远长青的本质。
(左起:黄居正,王明贤,吴家骅、刘克成、李庆西、薄宏涛)
最后,北京墨臣建筑设计事务所赖总为程总送上了了一份礼品。通过今天下午的论坛与座谈。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作为建筑专业媒体为建筑界得各位老师,专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活动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