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建筑寿命的长短交给市场决定

2011-5-13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71| 评论: 0

简介:关于中国建筑的短命问题,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称,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高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 ...

关于中国建筑的短命问题,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日前称,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高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

建筑短命其实并非新鲜话题,媒体屡有报道,分析评论也相当多,无非是扭曲的政绩观和GDP至上主义作祟。不过笔者认为建筑寿命的长短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且这个市场必须是公开的和经过充分竞争的。

现在一些短命建筑之所以广受诟病,关键原因是建筑质量相当不错,但由于规划的问题而导致使用时间不长就被拆除,相当浪费。当然,这其中并不排除有乱拆乱建的现象。但如果相关的拆除属于市场行为,能带来更大的发展也未尝不可。比如,在一些中心城区将年龄在二十年左右的建筑拆除建设新大楼,此举未必就不妥。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至今才三十余年,而这三十年来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东部一些城市,现在的面貌和发展需求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土地价格和房价升值幅度惊人,中心城区更是寸土寸金。因此,从市场角度出发,拆掉原来比较矮的建筑而换之以比较高的建筑在经济上未必不合算,因此也没有必要一味地进行批评反对。

至于很多人所言的规划问题,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规划要与发展相适应特别是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相适应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十几年前,很少有人能预测到中国今天取得的发展成就,也很少有人能预测到一些城市会发展到怎样的规模。以上海为例,过去十年上海的发展速度惊人,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是出人意料。要求十几年前的规划符合今天的发展实属难事。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些许短命建筑可以理解。很多人喜欢拿西方国家建筑的寿命来与我们进行比较,这未必科学。一则我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二则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自古就有不破不立、破旧立新的传统,在一些农村地区,但凡是经济上允许,都会想着翻新房子,哪怕旧房子没盖多少年。

对于为了拆房而拆房、为拆房而拉抬政绩套现利益从而导致建筑短命的做法,我们当然要反对并通过加强监管并辅之以市场的手段来遏制。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之所以乐于拆旧房盖新房,一方面是为了拉抬政绩,提高GDP增速,另一方面拆迁可能涉及一些利益关系。而要让拆迁经济学变成拆迁不经济学,除了加强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拍卖转让制度的公开透明之外,还需要提高各种成本。这些成本的提高有些是直接通过市场来实现但需要政府来当好裁判,比如拆迁补偿安置成本,有些则需要政府来提高,比如破坏环境(如建筑垃圾的处理)的成本。随着各种成本的提高,拆旧建新未必合算。而随着经济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总量的增大,拆楼盖房对拉动经济的效果会逐渐减小直至非常有限,到那时地方政府对于类似的做法恐怕就会意兴阑珊了,建筑自然也就不会短命。

如果政府能在房地产市场 (保障房建设除外)中只担当裁判的角色,而由市场来解决问题,那么建筑寿命是长是短恐怕就不是重要问题了。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