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跻身世界的建筑奖项
2016年7月18日,第八届梁思成建筑奖揭晓,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恺与国际著名生态环境专家、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双双获奖。自今年起,梁思成建筑奖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评选活动,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设获奖者两名。梁思成建筑奖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以表彰、奖励在建筑界作出重大成就的建筑师和建筑家。过去的七届梁思成建筑奖已有吴良镛、何镜堂、张锦秋、魏敦山、齐康、关肇邺、马国馨、彭一刚、程泰宁等19位中国建筑大家获此殊荣。 ■ 中国要有面向世界的建筑奖项 梁思成建筑奖,是面向世界、引领国际建筑方向的奖项,是授予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的最高个人荣誉,是中国建筑师面向世界的良好开端。 2016年8月7日,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员工自发举办了周恺大师荣获第八届梁思成建筑奖庆祝座谈会,笔者闻讯参加了全过程,切身感到梁思成建筑奖在建筑师中引发的热烈反响。 倾心建筑创作但对名利低调的周恺大师,一贯以学品、作品、人品在业界享有声望,他少有文论,也不接受专访。他的作品之所以令界内外瞩目,在于他在执着中体现的建筑观。 “以相融的方式建造”是他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相融”是他敬畏自然宏大思想下的文化坚守。为此,他才在尊重环境的前提下,用恰当的方式,营造出那么多有意境的空间。他的作品不过分强调建筑的标志性,而是努力与周边的环境建立良好的相互关联,做到真正融合、舒适好用。 周恺大师的作品极其注重营造符合中国人文化理念、充满意境与敬畏的空间,在倡导建造逻辑中不忘创新。如,北川抗震纪念园——静思园项目中,他独到地提出了“以自然的方式构筑精神空间的纪念场所”,摒弃了高耸纪念碑的设计方式。同时,他强调以生命的关怀建立人本主义的纪念方式,将纪念空间设计成大小“两滴眼泪”,并通过中央水池的感恩桥,使他们连接起来,独具匠心。 从第八届梁思成建筑奖评选到揭晓乃至一系列传播看,其已属于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师评选活动,拉开了中国建筑界与国际建筑界深度融合的序幕,不仅为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学者迈向国际舞台架设了桥梁、开启了世界之门,也树立了梁思成建筑奖的国际榜样。 笔者以为,梁思成建筑奖不仅要包括对梁思成先生个人修养及人格魅力的阐释,更要有梁思成建筑思想的跨时代、跨世纪意义的研究,尤其要通过新的奖项设计,使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面向未来。这是中国建筑学人及建筑管理者应有的抱负。 此外,在设计新的奖项时,还要学习梁思成先生在“国难当头”情况下,勇于担当且坚守的精神;要学习梁思成先生“学贯中西”的建筑“国学”的文化精神;要学习梁思成先生为捍卫传统文化敢于成为“靶子”的真理精神;要学习梁思成先生为中国建筑步入世界建筑舞台的奋斗精神。 总之,中国建筑界、设计界及文化界很需要世界名人奖项带给中国文化振兴的希望。 ■ 国际建筑奖项的特点与启示 建筑奖最初源于1666年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颁发的“罗马大奖”。 凡文化界、知识界公众都知道,欧美各国的建筑文化与他们的文化素养一样倍受关注,建筑奖项是缘由之一。 纵观全球近200年的数十个建筑奖项发展,英国维基自由百科(Wikipedia free Encyclopedia)推荐了六项,即英国RIBA建筑金奖(1848年)、美国AIA建筑金奖(1907)、芬兰阿尔瓦·阿尔托建筑奖(1967年)、美国普利茨克建筑奖(1979年)、丹麦自然光与建筑构件奖(1980年)、国际建筑师联盟的UIA建筑金奖(1984年)。 这些奖项虽然各有偏重,但都在国际、国家乃至行业进程推进中,展示着国家的设计形象。 如,颇具世界影响力的芬兰阿尔瓦·阿尔托建筑奖,该奖项的设置是极其有远见的国家之举。芬兰现代建筑与设计全方位的高质量来自面向职业与社会的教育体制,更得益于公平而高效的建筑设计竞赛及奖项制度。 当下,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建筑舞台上,“浮躁风”基本已主导着主流的公共建筑领域,各国建筑师为成为国际“巨星”而大显神通,“新、奇、特”被追捧,建筑的本质被逐渐遗忘,仿佛做“明星”梦才是建筑师、设计者的惟一目标。 英国的RIBA奖。2009年,适逢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成立175周年。RIBA不仅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展览和颁奖典礼,邀请各界热爱建筑的人士演讲,英国女王还亲自在白金汉宫为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西扎颁发皇家金质奖章。 RIBA奖项的设置会因年度变化而调整。 皇家金质奖章始创于1848年,是迄今最早的世界级建筑大奖之一,其奖章由英国皇家铸币厂生产,是由英国女王授权颁发的建筑师最高成就奖。 RIBA斯特林奖设立时间不长,是对当年度在英国本土设计、本土建造的建筑的最高奖励。 住宅设计奖始于1947年。几十年来,这个奖项引导开发商在住宅设计和规划上逐渐达到了今天的建设成就,在英国国内颇具影响力。 RIBA鲁贝特金奖设立于2006年,与新近设立的RIBA国际大奖一起,表彰杰出的国际设计师团队和英国本土以外的工程。 RIBA为各项奖励均设置了专门的评审委员会,每个评委会包括主席和一般评委。这种包含建筑师、建筑学家及其建筑媒体人士组成的评审机构是目前国内罕见的。每年奖项公布的同时,也会把评委的名单及他们的职业、评选角色等信息公之于众,以示公正性和透明性。在奖项正式公布前,评委会会严守获奖人名单的秘密直至最后一刻。 1984年,英国RIBA成立150周年之际,英国查尔斯王子发动了一次日后被称之为”圣战“的建筑批评行动,并在1989年出版《英国掠影——个人的建筑观》及同名电视片。书中,查尔斯王子尖锐地批评了英国一些新建筑。尽管事后,业内外有人分析他的认知视角及品位,批评他对城市决策的干预,但至少我们可以积极地去理解,在国家或城市范围内评点建筑作品和建筑师是一件很有公众意识的大事,或许这是建筑奖项、建筑评论媒体应特别瞩目的。 国际建筑批评学的奠基人——意大利建筑历史学家塔夫里坚持“任何建筑都拥有自身的批判性内核”的思想,他断言:“建筑”就是批判。 中科院院士、中国建筑批评学的创始者郑时龄,一直倡导建筑批评的多元化时代。他强调,建筑师要有社会创造者及服务社会的职业精神,他追溯了国际化设计竞赛与奖项,尖锐且中肯地提出:作为建筑师要担负起重托和信赖,要为设计失误、疏忽等承担责任。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梁思成、刘敦桢等乃独树一帜的国际型建筑大家,但我们对他们的价值、生命和影响力都表现得不够。我们应寻找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建筑师独立的建筑与文化身份,不仅可获得建筑中国化的内在标记,更在于要让中国建筑家走向世界。 有国际地位的权威大奖不仅需要“长时段大历史”的锤炼,也需要到位的设计与营造“建筑评论”,需要扶植建筑奖项评价性知识和技术理论。 我们不仅要使梁思成建筑奖的国际性不僵化、更完善,还要扎实地使之纳入“国家建筑文化普及的规划”之中,不仅要思想前瞻与深厚,还要标识独特与丰富,还要通过不同层面的教育引领方式,通过各类建筑人群的“自白”,让人们认识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师,认识梁思成建筑奖。 一言以蔽之,梁思成建筑奖有再多优点也只是禾苗出土,能否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还有许多因素,还要靠努力、坚守及不止的创新。 建筑设计尚不鼓励太潮流的单流派,相反,在建筑理念与建筑评论上要容得下“百家争鸣”,要鼓励有中国特色、世界认知的评论流派。也就是说,建筑评论需要方法的创新,更需要学派的创立。 有人说,建筑创作的“底气”源于对建筑文化的自信,笔者认为,盘活建筑文化宝贵资源、做强中国建筑奖项就等于构建起属于自己建筑体系的坐标,是赢得专业开放建筑评论格局的好机遇。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