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川市综合管廊项目将着力发挥银川“智慧城市”特点,依托于“一云一网一图”的信息平台,建立由BIM物理信息、数字化监控系统和GIS信息系统组成的智能管廊系统。
等数字化管控"/>
银川采用BIM建设10条综合管廊近日,银川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在统筹市域规划和管廊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老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银川市确定10个试点项目,建设10条综合管廊,总长39.12公里,其中:结合新区新建道路工程(6条路)建设管廊21.88km;结合老城道路改扩建工程(4条路)建设管廊17.24km。计划投资37.64亿元,PPP模式运作分为5个PPP项目包,资本金占总投资30%,债务性融资占总投资的70%。入廊管线给水、电力、燃气、通信、供热、再生水、雨水、污水等,预留直饮水。建设期今起至2017年12月,2018年起投入运营,使用年限100年。 管廊与旧城改造、道路改扩建同步实施 管廊结合旧城改造、道路改扩建同步实施,坚持高效率、低损耗的综合建设方案,同步建设地下人行通道、BRT快速公交系统等设施。在新区试点项目中,主要解决与穿湖底隧道合建、跨水系、穿铁路等技术难题。管廊纳入了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等道路范围内所有管线,从而最大化地发挥管廊的功能和效益。此外,银川市综合管廊项目将着力发挥银川“智慧城市”特点,依托于“一云一网一图”的信息平台,建立由BIM物理信息、数字化监控系统和GIS信息系统组成的智能管廊系统。 建三处控制中心数字化管理管廊 将在宝湖路与满城街交叉路口西北角,建设面积2074.3平方米的主控制中心。两个副控制中心分别建在西夏区怀远路与丽子园路交叉口东北角及兴庆区元通路和省道203交叉口北侧。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将在2017年年底投入使用。三处控制中心分别建在银川市三个区,今后能通过数字化系统依托智慧银川大数据平台,全面实现管廊管理的数字化控制。过去管网埋在地下属于无监控的状态,一旦发生泄漏或毁坏,只能预估一个范围靠大量工作人员逐一排查。综合管廊运行以后,可以实现全面数字化管理,哪里出现了问题在中控室都可以清楚看到,迅速指派工人进行维修,确保管廊高效正常工作。 目前三区共有地下管网1.3万千米 2015年年底银川市完成了《银川市地下管线探测普查项目》。 普查结果表明,银川市三区建成区共有各类地下管线总长1.3万千米,主要包括电力管线、自来水管道、排水管道、供热管道、通信线路、天然气管道这六大类十余种管线。 试点区域占中心区域的38%。银川市中心三区现有建成区面积143平方千米,计划结合正在进行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有序开展综合管廊建设试点。试点区域包括新区建设(重点为金凤区北部阅海商务区、西夏区北部、滨河新区的国际现代商贸区)和老城区打造(重点为兴庆区老城改造、经开区东区转型升级等)。试点区域面积占中心区域面积的38%。 10条管廊总长39.12km 管廊项目数10条道路,试点总长39.12km。其中:结合新区新建道路工程(6条路)建设管廊21.88km;结合老城道路改扩建工程(4条路)建设管廊17.24km。总投资37.64亿元。 PPP模式运作分为5个PPP项目包,资本金占总投资30%,债务性融资占总投资的70%。 入廊管线给水、电力、燃气、通信、供热、再生水、雨水、污水等,预留直饮水。 建设期今起至2017年12月,2018年起投入运营。 使用年限100年 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审批通过 4月29日获悉,银川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立项以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靠前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审批。 国家将根据城市规模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给予每年3亿元~4亿元的专项资金补助。银川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审批通过,为银川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提供了支撑。 BIM技术在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城市综合管廊设计标准高、施工体量大、周期长。将BIM技术全面应用于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全过程,通过方案模拟、深化设计、管线综合、资源配置、进度优化等应用,避免设计错误及施工返工,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工期效益。 前言 综合管廊,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道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一、综合管廊建设特点 1.管线高度集中 综合管廊工程是在城市道路下面建造一个市政共用通道,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集中在一体,实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共享。 2.建设地段繁华 综合管廊宜建设在交通运输繁忙或地下管线较多的城市主干道以及配合轨道交通、地下道路、城市地下综合体等建设工程地段;城市核心区、中心商务区、地下空间高强度成片开发区、重要广场、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道路与铁路或向流的交叉处、过江隧道等。 3.附属工程系统庞大 综合管廊内设置通风、排水、消防、监控等附属工程系统,由控制中心集中控制,实现全智能化运行。 二、BIM技术综合应用 城市综合管廊设计标准高、施工体量大、周期长。将BIM技术全面应用于综合管廊的设计、施工全过程,通过方案模拟、深化设计、管线综合、资源配置、进度优化等应用,避免设计错误及施工返工,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工期效益。 1.利用BIM技术对管廊节点、监控中心结构、装饰等进行建模、仿真分析,提前模拟设计效果,对比分析,优化设计方案。 综合管廊深基坑支护方案 2.利用BIM的3D实比例模型进行管线碰撞检查。 管线碰撞检查 3.将模型导入到Navisworks软件,采用第三人行走模式,进行净空检查。 第三人综合管廊内虚拟漫游 4.结合勘察资料、设计图纸,利用BIM技术建模,厘清桩端持力层、岩面等关键隐蔽节点,提前制定施工管控措施。 管廊交叉节点三维透视图 5.利用建筑、结构、管线的综合3D模型及Navisworks软件虚拟漫游,进行可视化交底,并在管线安装过程中实时对安装工况及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纠偏。 大口径管道安装模拟 6.利用BIM的参数化、可视化模型等特点,集中物资、价格、形象进度等信息,方便施工资源调配及进度优化控制。 BIM5D应用界面 三、综合管廊发展前景 截止2015年,全国69个城市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明显改善。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市场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目前我国综合管廊建设整体还处在施工建设的初级阶段,以政府试点工程为主。从长远来看,综合管廊方兴未艾,将在勘测和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信息化线监控四大产业形成一个万亿级市场。BIM技术应用是继CAD应用使工程师甩掉图板后的又一次建筑业技术革命,将助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并支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