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比痛更深刻 胡慧姗纪念馆获多人提名
简介:筑龙网《中国 建筑 十年》评选作品正在征集中,其中有一项作品获得多人推荐,那就是来自刘家琨的建筑项目—— 胡慧姗纪念馆 。 512,中国人心里的痛,胡慧姗纪念馆,彰显对生命的尊重。有时候,强烈的痛能引 ...
筑龙网《中国 建筑 十年》评选作品正在征集中,其中有一项作品获得多人推荐,那就是来自刘家琨的建筑项目——胡慧姗纪念馆。
512,中国人心里的痛,胡慧姗纪念馆,彰显对生命的尊重。有时候,强烈的痛能引发强烈的爱,比起建筑本身,其具有的社会意义更引发了评议团对于这个作品的喜爱。
简单、明快、纯净,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仅10平方米,却记载了中国人不能忘却的一段回忆。这是一个普通女孩的纪念馆,由家琨建筑工作室设计捐建。
胡慧姗,一位普通的15岁小女孩,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时被埋,卒时不详。她生前喜欢文学,梦想成为作家。她没有来得及给社会留下多少痕迹,可是这一份花季之年的记忆却深深的打动着每个人的心,里面的纪念内容没有想象中的悲壮热烈和宏大喧嚣,却是我们留存在心里的那一份纪念。
作为设计者,也作为出资人,刘家琨对于这个纪念馆赋予了更多的生命的意义,他说“这个纪念馆,是为一位普通的女孩而筑,也是为所有的普通生命而建。” 53岁的刘家琨是成都著名建筑师之一,1990年,他以自己的名字开办了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当地不少知名的艺术建筑工程均出自于他。
在这个纪念馆中,他巧妙的运用了颜色、光线的混合,小小的纪念馆中,光线从一个圆形天窗撒进来,使这个小小空间纯洁而娇艳。纪念馆是以灾区最常见的坡顶救灾帐篷为原型,面积、体量,形态均近似于帐篷,建材取自灾区建筑废墟为材料制造的“再生砖”,外表刷上青灰的涂料。外部红砖铺地。为了给物品留出足够的陈列空间,房子没有照帐篷的样子在墙面开窗,改在斜顶上开了圆形的天窗。纪念馆内部为女孩生前喜欢的粉红色,墙上布满女孩短促一生的遗物:照片,书包,笔记本,乳牙,脐带……
(图为胡慧姗纪念馆外部) (图为胡慧姗纪念馆内部) “为什么要把纪念馆外形设计成帐篷模样?”,当记者问到这个话题是,刘家琨说:“那时候,我天天往灾区跑,满眼是帐篷,所以就做了帐篷,灾区遍地是红砖,所以纪念馆用红砖铺地。这些元素,能唤起人们对地震的集体记忆。”
也许,这个小小的纪念馆只是为了告诉我们: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目前作品正在征集中,预计时间将截止到2011年3月4日,同时也欢迎广大网友通过筑龙网进行投票,选出这十年,中国让你真正感动和思考的建筑。点击进入活动主页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