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一五:空气质量多为优 绿城好似大公园
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南宁,市民不用去公园、景区,也能呼吸到质量优良的空气 比起5年前,如今南宁市民每年生活在空气质量达到自然保护区水平的天数增加了100多天;比起5年前,多条贯通城市的内河由市民不得不绕道而行的“臭水沟”变成了美丽的“景观河”。“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全面实施“生态立市”“环保优先”战略,全力推进生态南宁建设,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中华宝钢环境奖”等各类奖项。 整顿污染企业 换来清新空气 2005年,南宁市化学需氧量(以下简称COD)排放量达15.23万吨,成了各级环保部门“重点照顾”对象。为此,“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COD削减18.24%,二氧化硫控制在8.37万吨以内。 2006年,南宁市以壮士断腕的气概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保“刮骨疗毒”,目标直指造纸、淀粉、酒精、砖瓦等小企业扎堆的行业。 对此,南宁市率先在广西探索并推广应用水煤浆技术减排,对市区快速环道内污染严重、排放不达标的企业和市快速环道内非工业生产使用以及城市道路两侧工业企业在用的4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和窑炉,实施水煤浆锅炉更换或改造。 几年下来,南宁市还关停了200多家污染严重的淀粉、造纸、瓦砖、水泥、酒精生产企业,并规划建设25个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将没有关闭叫停的造纸、制浆生产线、酒精生产小企业集中起来办大厂,综合治理。 目前,南宁市已实现了全市制浆、造纸、制糖、淀粉、酒精重点行业环保治理设施的升级换代,率先成为全国所有制糖企业同时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和一级排放标准的省会城市,率先在广西全面完成城区乡镇卫生院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建设。 经国家核定,至2009年底,南宁市累计完成二氧化硫减排0.7万吨,较2005年排放总量削减10.09%,提前达到自治区下达的“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节能减排的另一项指标———COD,也累计完成减排2.39万吨,完成自治区下达“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的85.97%。截至今年9月,南宁市所有减排项目已经完成建设,预计能确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目前,南宁市污染减排时间进度位列全区14市前茅。 污染企业的清理整顿为全市换来了清新空气。去年,市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2天,优良率为99.18%,其中为优(即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的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的天数达到224天。也就是说,2009年,居住在南宁市区的市民即使足不出户或不走进公园,也有224天的时间相当于生活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里。与2005年相比,优良率提高了2.14%,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增加了101天。 为了表彰南宁市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绩,今年年初,南宁获得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的社会性奖项——— “中华宝钢环境奖”,成为继杭州、青岛之后全国第3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脏乱臭水沟 变身景观河 “现在,朝阳溪的臭味明显减轻,岸边的垃圾也不见了。茶余饭后,我常跟老伴到溪边走走。要是在前几年,我们路过时都捂着鼻子巴不得快离开。”6日下午,在朝阳溪朝阳桥边树木下看别人对弈的吴先生说。 今年50多岁的吴先生是一名“老南宁”,他说小的时候,不但可以在朝阳溪洗澡,还可以洗菜、洗衣服。后来,朝阳溪被污染,变成一条臭水沟。幸好经过整治,朝阳溪又恢复了以往的清澈。 6日,记者在朝阳溪朝阳桥至友爱桥段看到,该段的排污管渠内几乎难见垃圾的踪影,两岸红花绿树、阶梯石墩,美化绿化工程把这里装扮得非常漂亮。三五成群的市民在秋季的暖阳下,下棋打牌,悠然自得。 在竹排冲靠近东葛路延长线的一段,虽然整治工作尚未完工,但以前老远就能闻见的臭味消失了。而正在竹排冲上垂钓的茅家村村民罗德章说,现在一天可以钓到两三斤鱼,要在以前,他根本不愿到这里来钓鱼。 近年来,绿城南宁不断向生态南宁方向发展建设。2007年开始,南宁市提出投资180亿元全面开展18条城市内河综合整治工程,按照城市水质、截污、补水、绿化、湿地等要求全面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2009年,南宁市还提出打造“中国水城”的城市建设目标,至2020年,投资额300亿元的市区主要内河综合整治建设基本完成,实现城市水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城市内河水系沿线生态景观、滨水文化和旅游景观明显提升。 同时,南宁市也非常重视和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的建设。2007年,南宁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2%,一举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随着埌东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今年年底竣工,南宁市中心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将达到85%以上。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