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北京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从威尼斯到北京: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

2010-11-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94| 评论: 0

摘要: 《Domus国际中文版》在京举办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呼应展   《Domus国际中文版》于2010年11月5日至12日在北京798艺术区卓越艺术馆举办威尼斯双年展呼应展,这是《Domus国际中文版》威尼斯双年展系列活动 ...
《Domus国际中文版》在京举办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呼应展
  《Domus国际中文版》于2010年11月5日至12日在北京798艺术区卓越艺术馆举办威尼斯双年展呼应展,这是《Domus国际中文版》威尼斯双年展系列活动的又一个高潮部分。本次展览以回应威尼斯双年展为出发点,力图搭建一个有关建筑、设计、艺术的东西方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精彩的设计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将人们的关注中心从威尼斯引向北京。
  >>点击进入“东西文化在建筑相遇”呼应展现场视频
  相遇:威尼斯开幕主题论坛
  2010年8月29日,为期三个月的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正式开幕,当日下午,《Domus国际中文版》便在位于Giardini展场的Domus Bubble馆举办了题为“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的开幕主题论坛,作为《Domus国际中文版》威尼斯双年展系列活动的第一部分。“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的主题是对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相逢于建筑”的回应。“相逢于建筑”由本届双年展总监、日本著名建筑师妹岛和世确定,意在探讨建筑空间的多种可能性,而“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的主题一方面来源于历史的浪漫联想,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中设计界必须面对的问题。1275年夏天,21岁的威尼斯小伙子马可波罗抵达元大都,并在归来后写成《马可波罗游记》,他描述的宫殿、街道、服饰、瓷器,为当时的意大利人带来了无比美妙的关于东方的想象。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世界顶级建筑师和事务所蜂拥而至中国,人们认为中国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在褒贬不一的声浪中,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碰撞,中国本土建筑师也在一直寻找属于中国的新建筑实践。今天,中国设计又在马可波罗的故乡赴约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但现在的中国设计又将如何回应这一约请?
  在Domus Bubble馆的开幕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建筑师、策展人、媒体人荟萃一堂。论坛中,Domus意大利版的下任主编Joseph Grima先生谈到,在世界出现了明显的同质化倾向时,是什么样的本地力量还在推动着当下的建筑创新?中国山水画家、景观设计师曹刚先生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诠释来回应Joseph Grima的这一问题。他借鉴了中国画的“意境”理论,提出中国传统园林须要“可行、可游、可居”,并通过自己将变电站改造成梅园的项目及曼荼园中的“茶语”项目,诠释了新中式园林将人和山水结合的特点。随后,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助理、意大利馆的设计师和来自莫斯科建筑学院的教授等论坛嘉宾分别就“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发表了观点。
  《Domus国际中文版》主编于冰女士谈到中国建筑师对中国城市的爆炸性增长这一情况的思考和回应方式,并列举王澍、马清运和刘家琨三位建筑师为例。
  著名美国建筑师Merrill Elam则以在中国的实践经验,从另一个角度回应了该主题。她将自己早年游历中国传统园林时对时间维度、空间深度、光影变化的漫游体验,和美国传统的自由、个体化的家庭别墅文化相比较,提出有许多空间体验是全球共有的,并展示了自己在中国的五个别墅项目中应用的一些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
  著名美国建筑师Stuart Silk先生认为,无论在世界何处,只有和场地紧密联系、能发掘出更多故事、并执行到细节层面的项目,才是真正的好项目。
  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听众/参观者的关注和参与,成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当天的众多亮点之一,也为《Domus国际中文版》威尼斯双年展系列活动成功拉开序幕(更多信息请参见《Domus国际中文版》2010年10月刊/总047期)。
  邂逅:大中华区系列主题论坛
  2010年9月14日,《Domus国际中文版》于上海世茂艾美酒店举办了威尼斯双年展系列活动大中华区新闻发布会暨首场主题论坛,作为此次系列活动的又一站。讲演嘉宾除了参加本次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Domus Bubble馆 “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开幕主题论坛的《Domus国际中文版》主编于冰女士,中国山水画家、景观设计师曹刚先生以外,还邀请了美国著名建筑师Michael Mitchell先生从东西建筑文化呼应的角度做精彩的发言。合作主办方代表、上海中凯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管大庆先生为活动致辞。
此外,《Domus国际中文版》还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三个月展期内在10月31日的香港、11月中旬的台湾等大中华区同步举行同一主题的系列论坛。
  重逢:北京呼应展
  系列活动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便是11月5日-12日在北京举办的盛大的呼应展,这也将成为整个系列活动的最高潮。
  “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呼应展力图在各站论坛的热烈讨论之后,以实实在在的展品展现“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的蔚然大观。展览场地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卓越艺术馆,展览空间近800平方米,净高10米。展览内容主要分布在大厅、一层副展厅、二层副展厅和夹层。其中,大厅以6个白色半透明房子,组成本次展览的核心展品:“美术馆中的美术馆”。
  “美术馆中的美术馆”平面是向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妹岛和世的致敬,由6个造型极简的小房子组合成一个建筑,运用的是最前沿的建筑手法,建筑单体间的关系微妙而和谐,白色半透明房子的群落将营造出唯美的艺术气氛,既吸引人进入每一个小房子参观,又保证了良好的视线交流。它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建筑装置。
  在这6个白色半透明的小房子中,布置有全球10家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作品,包括大幅图板、模型、投影、小电影等。《Domus国际中文版》的传统展品“Domus书房”也布置在这些小房子中的一间。大厅的10米高墙面被利用做大幅投影和10家事务所大师草图等的展示,平时滚动播放本次展览的精彩图片;在开幕论坛时则用来转播二层展厅内的论坛。
  一层副展厅作为中凯项目展厅,两侧墙面布置图板,尽端墙面做投影,展厅中央布置荟萃东西文化精粹的蔓荼园10宅项目的模型。
  二层副展厅主要以投影、图板及模型装置形式展示Domus以往关注的主题内容,同时作为开幕论坛的举办场所。开幕时通过转播设备,在整个大厅正面墙上做巨幅投影同步播放,使参观者在可以一边看展览一边观看并收听到二层展厅内举行的论坛实况。
  展览的主体构思是将利用《Domus国际中文版》荟萃东西的特点,以杂志本身的编辑逻辑展开:进入展场,犹如进入一本巨大的“三维杂志”,开始浏览一个个栏目:建筑、设计、艺术、室内设计、产品、访谈、专题、资讯、评论……这些内容将呈现《Domus国际中文版》所关注的诸多领域的前沿动态,多角度诠释“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这一主题。而与二维平面杂志形式所不同的是,展览通过装置、影像、声音、模型、实体产品等多重形式,让人感受到更有力的冲击与触动。
  在开幕式上,《Domus国际中文版》在二层副展厅举行了主题论坛,并在一层主展厅中现场转播。论坛嘉宾包括《Domus国际中文版》主编于冰女士,中国山水画家、景观设计师曹刚先生,著名美国建筑师Merrill Elam女士和著名美国建筑师David Nagahiro先生,就系列活动的过程,交流了关于“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的认识。一层主展厅则被绚烂的金色灯光渲染出气氛,观众络绎不绝,在白色小房子间流连:或观赏大师作品,或聆听主题论坛,或感受最新设计的家具。转过屋角,也许又开始下一段的奇遇——这也许正是“东西文化在建筑中相遇”的本意所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