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1年11月30号第12版戴一鸣院长专访
戴一鸣,他是福建省第一个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获此殊荣难度不亚于“两院”院士评选。 30多年来,他矢志不渝,锐意创新,解决了一个个复杂岩土工程技术难题,先后为100多个大中型工程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家住在福州市五四北“居住主题公园”的人们一定想不到,其小区地层、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在全国都不多见,由于采用了先进综合勘察技术和原位测试技术、精细化的勘察技术成果而荣获了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 “在我的职业生涯所承接的工程中,这个小区的地质复杂程度是罕见的。”说这话的,是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勘察设计大师戴一鸣,一个足迹遍布全国、有着30多年岩土工程勘察经验的专家。 在普通市民看来,小区在开发前,那里只是一片荒山野岭。但是在戴一鸣的眼里,这个地方却“跨越了多个地质、地貌单元”。换句话说,在这片土地之下,有各种各样、互相穿插的岩脉和岩层,有淤积的软土地基,有大量禾经处理的填方区……甚至埋在地下的同一岩体,各个部位的风化程度也不一样。 戴一鸣的工作,就是要穿透地表,“看”清地下的一切,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确保工程’质量。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的工程勘察方法就是采取钻探取样分析,从而推断地下地层结构、构造和岩土设计参数。这种方法不仅耗时费力.更麻烦的是,由于福州地处沿海,地质结构历经千万年演变,复杂程度超乎想象,钻探得出的结论往往并不准确,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引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福州市区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终日奔波在这些工地的戴一鸣首次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革新传统钻探技术.寻找一种更简便有效的方法,来了解地下的神秘世界。
要将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前提是要了解和熟悉这两种技术特点和不足。但是受我国大学的专业分类影响,精通工程勘察的人往往不熟悉物理勘探技术,而精通物理勘探技术的人往往不了解工程勘察。戴一鸣与北京水电物探研究所的刘云祯先生一道,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应用研究。“我很有幸成了将两种技术手段联系起来应用于工程勘察领域的先行者之一”。戴一鸣对于自己的成功之道,归纳出一条经验: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但是,一项新技术一开始并不容易被业界广泛接受。 “做工程的人最怕出事故,人们往往倾向于用老方法。”戴一鸣表示,因为受传统思维制约,工程物探技术并没有迅速推广开来。
中川机场原址,曾是一片耕地。西北干旱,当地农民自明清以来,就习惯将地下的卵石层掏出来,并覆盖在土地上,达到水土保持目的,久而久之.地下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洞穴。 日军侵华时曾在此修建军用机场。解放后,这个机场被改建成了民用机场,问题开始显现。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大飞机也越来越多,机场开始频频发生跑道塌陷事故,许多大飞机如波音、空客等完全不能降落。 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用传统的钻孔、探井和地质雷达等技术,无法有效地查明所有的地下洞穴。 与钻探几十米间距打一个钻孔不同,工程物理探测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对勘探点进行加密,宛如医学B超,通过分段扫描、计算和解释,可以获得精确的地质界面,既简便又快捷。很快,戴一鸣和同事们在机场内找到了118个不同深度、不同大小、多种类型的洞穴,经过施工验证有效率达到98%以上,工程建成后至今已成功运营了十几年。 工程物探技术从此名扬天下,为隐蔽地质灾害的勘察工作开创了新的技术领域,并为该技术设备获得“国家重点新仪器设备”最高荣誉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 在深圳一香港元朗西部通道跨海大桥水域勘察时,由于水底下隐藏着一层粗砾石英砂,且水急浪大,难以采用钻探勘察手段。针对这一难题,戴一鸣和他的同事组成攻关小组,反复试验,最终发明了“水域全自动大能量连续冲击震源船”,同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技术,为实现水域高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提供了保证。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戴一鸣和同事们就获得了100多公里海域的地质剖面资料,圆满完成了跨海大桥桥址的勘察任务。 凭着先进的理念、扎实的技术和严谨的作风,在30多年实践中,戴一鸣长期担任工程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完成100多项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项目。2011年,他本人也摘取建筑设计行业最高荣誉。
担任院长之后,戴一鸣的工作生活更加忙碌。“白天只能忙公事,晚上才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书、做研究。”他笑着说。在他示范带头下,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实力突飞猛进,业务涵盖涉及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检测、房屋纠偏等诸多领域,2010年全院总收入达1.9亿元。(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讯)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