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潜龙寺景区概念性规划及建筑设计
这个项目最初的吸引点源于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潜龙寺景区位于华县莲花寺的迷糊峪内,属少华山森林公园东部的一个景区。因当年东汉光武帝 刘秀曾在此潜藏摆脱了王莽的追兵,后光复汉室,其子东汉明帝刘庄为报答此地潜藏先父幸存之恩,在刘秀曾经避难的蟠龙山顶建造潜龙寺,故蟠 龙山潜龙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历史上一直是“陜西东部佛教中心”。
目的突破在于空间和意境的并重。 规划将分析提炼的“奇、难、险、峻”的景观特色,真正地通过场地设计展示出来。项目力求通过空间形态的提升加强景区的整体感,更为突出的是, 对于节点空间的提升而言,在控制好尺度的同时,意境的营造变得尤为重要。
项目的空间布局与文化主题的游览线索紧密关联。 项目的景点规划与旅游产品策划细分相匹配 规划策划一起做,策划重点勾画“九筑十八险”为概念的景点体系。从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形式向观光、休闲、禅修、度假等多层次、立体化 旅游产品形势发展。
观光旅游产品体系—奇难险峻观光旅游产品、潜龙寻踪文化旅游产品、古刹禅修主题旅游产品等系列。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山地旅游、节庆旅游等系列。 高端禅修旅游产品体系—隐山游学旅游产品、定制式禅修旅游产品、体验式禅修旅游产品等。
观光旅游产品体系—奇难险峻观光旅游产品、潜龙寻踪文化旅游产品、古刹禅修主题旅游产品等系列。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山地旅游、节庆旅游等系列。 高端禅修旅游产品体系—隐山游学旅游产品、定制式禅修旅游产品、体验式禅修旅游产品等。
龙首阁作为龙道在迷糊峪御道的崭新开端,其作为龙头北临佛头崖,南连潜龙寺,重新定义了潜龙寺 - 佛头崖路径的重要性。开发这一条神秘且刺 激的全新登山道(龙首阁)的功能在于设置了全新的游客休息站点以及观景点,可以西眺潜龙寺景区、俯瞰迷糊峪,仰望佛头崖。
蟠龙道连接潜龙寺与佛头崖,是景区标志性景观。 该部分景观与上站遥遥相对,地势险峻,景色壮观。设计引入蟠龙的形态,龙首阁是蟠龙之首, 是游客停留休息和观景之地,形态栩栩如生。龙形栈道是蟠龙之身,顺着山势,回转于山脊两侧,设计既能让置身其中的游客充分领略其独特的自 然景观,又让远处的游客感受到蟠龙蜿蜒磅礴的气势。
蛟龙道作为一条连接索道上站与藏龙云海之间的便捷通道,可方便游人游览潜龙寺后直接回到索道上站。栈道依山就势,分别采用木栈道与石登道, 与崖洞相结合的木平台等多种形式组成。其中,在场地较平缓处设置三个崖洞,分别以与少华山有关的隋唐英雄、水浒好汉、佛说禅源为主题展现少 华山传奇的历史和悠久的佛教文化。
规划蛟龙道全长900米,宽2米。材质选用:木制栏杆、玻璃纤维混凝土仿木地面、石材。
对东西两侧进行公共与私密区域的划分,西南部分满足公共餐饮,参观,休憩观光等需要的同时,尽量减小体量减弱对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东 南侧采用单元组合式的设计以满足市场对于建筑体量的动态需求,同时用内圈廊道串连整组建筑,缩短交通流线的同时不影响观景界面的展开。
根 据现场需求,考虑集水井,泵房等后勤保障设施的空间利用需求。材质选用:主体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屋面及立面表皮材质采用钢构件 及木构件。
紧密结合此处山谷的地形特色,设计一座横跨东西山坡、气势宏伟的重要节点建筑,其功能包括游客服务、酒店住宿,餐饮,休闲等,其作为迷糊 峪至潜龙寺景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服务站点,服务于周边各种旅游配套设施。极大地增强和赋予迷糊峪新的旅游特色。
藏龙云海作为潜龙寺的前广场有集散客流的作用。该处的设计完美地将观景平台和供修禅静养的宿坊结合到一起,结合山势地形,整组建筑由山脊广 场至山腰山道逐步化整为零,与山势交融相合,突出了山石嶙峋,老林松涛中修禅静养的环境氛围。
藏龙云海广场上方增加了九龙壁以及为实现以下几个设计要点而设置的构筑物: 1、突出藏龙云海广场轴线的方向性,进一步强调飞龙轴; 2、形成藏龙云海广场中的向心力; 3、设置牌坊,为广场上观赏潜龙寺提供框景效果 4、增强进出藏龙云海广场的序列感,仪式性。
天贤阁 为了保护佛头崖的自然景观和以之闻名的佛头的形象,设计重点将定于佛头崖的东南侧,既可回避破坏佛头形象的风险,也可使天贤阁东眺华山西峰。
崖居酒店是一处别墅式酒店群。 酒店群西面通过电梯与山下的拜佛台连接,东面则有园路与景区连接。 崖居酒店面向不同层次游客开放,分为崖集(团体禅修型)、崖憩(大众休闲型)、崖栖(高端体验型)、崖轩(奢华型)等四个组团。不同组团 的客房,均拥有各自的酒店中心服务设施,以及各自独特的景观资源。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