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江苏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南京回应建言:城南改造要留住老南京的“魂”

2009-8-18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28| 评论: 0

摘要: 8月17日,南京举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把话题转向老城南。因为在这里,一场事关城市老民居和市井文化存废的老城改造正在进行。   高楼逼近民居拆毁,城南“保护线”不断南移 ...
8月17日,南京举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把话题转向老城南。因为在这里,一场事关城市老民居和市井文化存废的老城改造正在进行。
  高楼逼近民居拆毁,城南“保护线”不断南移
  南京内桥—水西门(以内秦淮中支)以南直至中华门城墙的南部地区,被称为“老城南”,在该市历次规划中都被作为历史风貌区保护。然而,这条“保护线”正如同因气候变暖抬升的“高原雪线”一样,不断南移。内桥、内秦淮一线的高层、小高层逼向老城南,门东、内秦淮南支两侧的许多片区,已拆成空地。
  南京总规修编的三大历史保护区中,明故宫、鼓楼—清凉山两片区扩大了保护范围,但城南片区却缩小了。市规划院副院长童本勤说,这是由于跟几年前确定的城南保护范围比,安品街、南门老街都拆掉了,历史保护区内又不得新建高层建筑。因而保护范围和级别被迫作了调整。新规划把老城南重新划分为门东荷花塘历史街区、门西花露岗和南捕厅历史风貌区。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历史风貌区”的保护等级要弱于“历史街区”。
  文物和文化专家说,老城南民居多,建筑密度低,是南京民居文化的根基。然而,城南除了夫子庙片区和甘家大院历史街区,以及点状的瞻园、沈万山故居等保护较好外,其余片区要么衰败不堪,要么给高楼冲淡了韵味。接下来的改造中,老城南应避免大拆大建,并尽量原汁原味地保存老城南的民居,并对老街坊和市井生活“活态保护”。
  改造不是保护落后,城南要留住老南京的“魂”
  规划和建筑专家虽反对大拆大建式的老街区改造,但也质疑偏激的“原教旨主义式保护”,认为根据城南民居的建筑现状,不可能也不必“原样保护”。
  古建专家叶菊华说,不同于欧洲用块石砌就的古建筑,存留几百年上千年不成问题,砖木结构的中国民居,理论上的建筑寿命只有50年,南京地区气候潮湿,民居寿命更短,现存旧民居都是不断翻修才“幸存”下来的。由于人口增加和分户,老民居翻建搭建普遍,多数已面目全非,建筑本身成了危房,不具保存价值。
  以南捕厅历史风貌区为例,四期项目中老房子比例不超过20%,其余基本是建国后翻建的红砖坯房。一鳞半爪的老房子多已破烂不堪,过道堆满家什、搭做厨房,山墙几乎要倒,薄薄的木墙不过手掌厚,门窗隔扇一拳能打个洞。多数老房子没有厨卫设施,居民早晨上公厕要排队,夏天洗澡男人就在巷子里冲。
  建筑专家认为,历史街区保护不是保护破败,保护落后。城南民居让人心动的,是其黛、粉壁、马头墙为表征的风貌,“多进穿堂式组合”的形制,以及尺度宜人的古河道、古街巷、承载历史故事的老地名、老民俗等。这些才是老城南的“魂”。改造建设要保留这些元素,并改善老街坊的生活设施。
  尊重民意,民居改造将慎用市场化手段
  南京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疾风骤雨式的大拆大建,和“丝毫都不能动”的保守保护,都不适用老城南。历史片区改造要妙用手术刀,才能“慢工出细活”,对传统建筑进行“活力再造”。
  近两三年,南京一批专家学人上书直陈,促使有关部门不断改进城南改造计划。副市长陆冰介绍,2006年那次专家建议后,南京出台了“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的方针。今年29位专家吁请保护好老民居,促使城南改造更加审慎和多样,市里出台了渐进改造、能保则保、突出重点的总体思路。南捕厅、门东改造项目都暂停拆房,先腾迁住户,再由专家普查资源点,甄别、评估文物价值,最后出台因地制宜的改造方案。
  座谈会上专家提出,有关部门在“政绩冲动”下,对老街区推行商业开发,是其遭遇毁灭性拆迁的主要原因。老街区拆迁住户多,建筑限高,倘若要求就地平衡资金,就会导致建筑容积率提高,民居改造“走样”。对此,陆冰表示,南京将把历史文化保护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领域,考核各级干部的主要标准,把街区保护和妥善安置住户结合起来。历史风貌区改造将慎用市场化手段,改为由政府组建全资公司实施,并给予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为使老城改造真正让“百姓满意,专家叫好”,南京将建立历史街区保护专家委员会,使其成为民居改造的智囊团和监督者。秦淮区还将回迁部分原住户,使改造后的民居保留“生活原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