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设计:明星建筑师的实验场?
近年来,“集群设计”(Group Architectural Creativity)现象频繁出现在建筑界,引起业内和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 相关资料显示,所谓“集群设计”,即集合建筑师群体参与建筑创作的实践活动。一般认为,“集群设计”兴起于国外示范性实物建筑展。德国柏林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主办了一系列实物建筑展,其中192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的魏森霍夫试验住宅区(Weissenhof Siedlung),可谓现代“集群设计”的开山之作。 1957年以“明日城市”(Stadt von Morgen)为主题的国际建筑展(Internationale Bauaustellung),邀请了13个国家的53位建筑师,展览对未来城市住宅区和住宅建筑设计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有36个项目建成。 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一次次集体亮相,使“集群设计”有了“梦之队”一样的精英气质,并作为一种建筑现象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建筑设计领域。当然,这一现象对建筑设计界的影响,还需要放在具体的项目的实施中去发现和印证。 资料图:长城脚下的公社 明星建筑师齐聚建川博物馆 在上海世博会“建筑盛宴”的语境下,一则不显眼的小新闻还是让国内建筑界将目光转向了成都。 据中新网消息,位于大邑县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计划在两年内新建18座博物馆,包括李兴钢、刘家琨、张永和、张雷、王维仁、王路、林野、唐明宇、俞锦杰、李凯生、余加、朱晓光、马国馨、邹正华等10多位建筑大师受邀为新馆担纲设计——明星建筑师再次集体亮相集群设计。 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表示,18座博物馆将在两年内建成,而且要出精品。两年后,建川博物馆将拥有30座博物馆,并对安仁建设成为世界级博物馆小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此,邀请了一批全国最好的建筑设计大师设计这18座博物馆。 7月8日,记者向建川博物馆求证了此消息的真实性。建川博物馆聚落一位吴姓负责人称,本月底,10多位建筑大师的作品初步方案将确定,为建川博物馆设计侵华日军馆的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矶崎新将于本月底来馆。 据介绍,计划与18座博物馆同期完成的工程包括:建川博物馆聚落游客接待中心、援华美军馆扩建工程(西藏美机残骸)、兵器馆扩建工程和领袖广场雕塑等。 对建川博物馆邀请如此多的设计师参加新馆设计,建筑界人士反应不一。知名建筑评论家史建认为,国内集群设计均采用委托设计形式。如此大规模的邀标需要业主有相当的魄力。“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甚至可以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要做好很难。” 阿特金斯中国区董事,总建筑师刘嘉峰则表示,这对建筑界来说是一个好事情,积极的事情。不过,集群设计也需要一些条件,“需要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在功能上为城市服务,同时对于多样性的要求要高。中国的设计环境现在部分地符合这个条件,比如世博会,奥运会,或者是一些大型的游乐场。” ![]() 资料图:长城脚下的公社
集群设计的中国式命题 “是商业秀场还是真正做作品,其实是很容易识别。”刘嘉峰认为,“建筑不是画画,从纸上到实际建成,必然会有资金的进入和参与。但不能说有了资金就沦为资本的工具和秀场了。投资者是踏实做作品,还是靠这个去拿更大的地块?如果只做作品就挺好的。” 在记者采访中,建筑师们频频提起了一些做得不太成功的集群设计项目,表达着他们的担忧。作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集群设计有着自己的困惑和其来到中国的诸多待解的命题。 集群设计追求“明星效应”,但知名建筑师们通常很忙,对于每一个设计和细节根本无暇顾及,更不可能做到重大项目的事必躬亲。最后,建筑的实际施工和表现与最初的设计想去甚远,既让大师蒙羞,也让市场对集群设计产生不好的印象。 有的集群设计项目未结合城市实际和现实需求,全凭投资者的策划和建筑师表达个人风格的愿望去实施。由于未对项目条件进行客观的调研和分析,最终与城市需要严重脱离,或者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当然,只要有机会,明星建筑师肯定不会轻易放弃这样一个机会,明星建筑师与集群设计也就彼此成全了对方。集群设计使建筑师们彼此观察,沟通,从而为自己的作品带来了进步。即在同一个地方,如何与“左邻右舍”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形成一个真正的集群体。 刘嘉峰认为:“集群设计总的来说是好的。不过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建筑师,在集群设计中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主流的,什么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生态,质量,安全,这些才是大问题;集权设计似乎注重了艺术性和创造性,但如果能和这些的主流的问题结合就更好了,因为建筑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生活更美好,而非标新立异。” 同时,集群设计作为一种交流探讨的机会,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是明星建筑师的实践。“它应该更加多元,更加开放”。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