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欣对展览的一个解说,地点在北京市万庄一个生态城,开始是ols做的总体规划,在这个区域里有很多限定的功能,这些功能要穿越我们的区域,一个是横向的地块,同时要保竖向的沟通的延续。把现状做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和分析。具体讲解了工作步骤:把一个项目从开始往下推进,还有方方面面的现状在制定时完全是一个理想城。
附:本段视频演讲全文
提问: … 齐欣:实际上从我们的建筑提到的…,有一件事我觉得在学校大家知道的一件事,但是这是说不清楚的一件事,刚才许老师说的生成,然后许老师得到的结论说是唯一性,我不这么认为,我做的建筑这件事,好和坏在这儿,你出一个题目给100个建筑师去做,有100个答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都成立,但是彼此相矛盾,就跟我们所待的社会,或我们这屋所坐的这么多人一样,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但是在这个社会都能待都是承认的,成为多少是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在某个具体时刻的意见,因为刚才我们演示了一些项目,折腾了很多次,基本上我们把自己杀了,再生成一个自己,有相当的感性的因素,这个因素是说不清楚的,是一个生活的积累,活到那天那个时刻对那个题目有一个解而已。
提问: … 齐欣:其实技术老实说很少世界上有培养出来的建筑师像清华人这么有技术,我自己的经验,我在巴黎工作的时候,碰上技术上的问题都找我,碰上艺术的事跟我没关系。清华对结构技术教的挺多的,一般国外的建筑学院不会教那么多,但是另外一个东西可能对我多少有影响,我刚才讲的是法国,后来去的一个事务所他们特别强调技术可能对我有影响。你刚才说是不是欧洲背景对我有影响那是肯定的,就像清华对我也产生影响,还是回到刚才的的话生活的积累,生活所有的阶段所有的时刻所有的经验对你有深刻的影响,它是一个化学反映不是物理的叠加或者一个数学的推导,二是很多东西是混合在一起得出来的结论。
提问: … 齐欣:我并不觉得我们技术很强,我们一般吧。 提问:您跟几个建筑师在南方的做的项目,…大家之间讨论一些东西限定东西,这个很多建筑师…他们之间有一个结合点会更好。 齐欣:这是一个我们现在所有人面临的一个困扰,你刚才讲老北京城的遗失性,现在城市的杂乱,像那个项目大家讨论希望彼此找到一个结合点,共同创作一个区域,那并不是特别成功,但是盖出来实际上每个建筑师的个性非常鲜明,尽管我们规范了一些东西,规范当然还是有用的屋顶坡度建筑色彩,屋脊的高度,还是起一定的作用实际上还是挺乱的。我们最成功的一次我们在这儿没介绍,但是外面有展,叫江苏软件园,他之前规定的特死那次我们特别吃惊,大家之前都没有碰,把各自的模型一拼,就像一家做出来的一样,但是每家自己的风格又挡不住,这是一种模式,在局部能实现,在更大的领域里我越来越多的怀疑这种千变万化,建筑不是一个城市有机的组成部分而变成独立的个体,是不是已经变成不可逆转的方向。特别是在他们做的规划,我们特别理解确实有他很多的优势,现在来做这么各城市,如果做不出来就白使劲了,就变成反势力,想拉历史的倒车,因为历史是有很多的方方面面的因素控制这些线索,包括我们的全球化,包括我们的思想,为什么老北京城做的那么统一,或者说古罗马城市做的那么统一,是因为人的活动半径就这么小,思想的活动半径也不是那么大,现在人的活动半径已经大了思想活动更远,现在束缚起来用一种模式去做是挺难的,这不光是建筑师还有老百姓,还有业主政法家等等,还有建筑的性质,有很多的工程是没有的,现在都有了。我们的城市有没有可能还让它一致,杂乱是不是坏事,或者进一步说以前我们认识的城市还有没有意义,以前用的词汇道路、广场、街道,这些词还有没有必要存在,随着速度的变化,随着思想半径活动的变化,有些是不是已经成为历史了,这是我自己给自己打的问号,已经越来越不像比如刚从欧洲回来的时候那么坚定的认为城市应该是有移植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