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讲座——齐欣(二)
建筑师齐欣对展览的一个解说。地点在北京市万庄一个生态城,开始是ols做的总体规划,在这个区域里有很多限定的功能,这些功能要穿越我们的区域,一个是横向的地块,同时要保竖向的沟通的延续。把现状做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和分析。具体讲解了工作步骤:把一个项目从开始往下推进,还有方方面面的现状在制定时完全是一个理想城。
附:本段视频演讲全文 在这个区域里我们实际生做这么一小块,补开发商拿的那小块地,让我们规划也就是这么一小块,这是我们的范围。先是对地块做一个分析,这边是交通防止它的干扰,这边绿化城市比较大的绿化带,这边是水渠,在这边是海。然后再按千人的指标算出大概多少的车辆,多少住户多少公共配套设施等等。我们这个区域按照用意是做一个住宅小区的规划,首钢搬到曹妃甸就会有大量的就业人口,我们面对的是人口是工薪阶层不是很富裕的,我们先把公共的设施打散,把社区活跃的要素,商业文化全部打散,然后回来观察周边的环境,可能近点可能远一点,紧挨着曹妃甸叫唐海县,再远一点是唐山市,可能老一点清华人都知道,地震后是清华人帮规划的,实际上规划在全中国到处都可以看到不光是在唐山,就是这种排排房,实际上现在去唐山看还是挺壮观的,它有特别鲜明的性质,唐海县也是这种排排房。回过来说为什么全国到处做排排房,为什么瑞典人不让我们做排排房,还有是排排房大家都看累了,是不是这里面还有文章可以做,值得我们思考。后来我们做的就是这简单片里面的房子,开发商非常赞成,但是政府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是这么规定的,我们的业主特别头疼,我们可以做街坊可是做完街坊卖不掉谁来买单。我们首先给自己界定一下,如果我们还接着做这样的板楼,因为它有很多的优越性正南正北通风等等,然后还有住户朝阳,大家利益均分有一系列的好处,我们开始定的高度是四层楼,基本上可以不装电梯,这也是也从节能角度出发,在这样的区域我们做正南正北显然不正确的,和城市发生冲突,一旦有冲突很多的边角不能利用,效率很低。按照这种城市道路的走向我们做了不同方案,最后让我们决定还是做最简单的板楼,同时在区域里面把这个方向交通的噪音挡住了还可以把绿化穿进来,我们可以把四层的板楼摆进来,我们达到1.2的容积率实际上需要这么多板楼,还有消防的间距等等。我们说这种四层的板楼有这样的切合性,会有问题,它没有放大的公共绿地公共空间,通常我们在城市看到高层的住宅区有放大的公共空间,但是建筑与建筑之间张力失去了,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会把四层楼放到后面去,这样就会出现相对放大的场所,这时我们小区和临街都会丰富起来,可以做许多事。还有一个我们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事,如果大部分建筑全都建成四层,在那个地方它是一个盐碱地,让它长草或植物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要挖土,下面盐碱还会不断反上来,对植物生长不利。既然在地面也要换土,在上面也可以搁土,为什么不把它放在屋顶上,解决了建筑本身隔热问题,但是突然产生了地面,它没有盐碱往上泛,但是他们不同意,他们不主张做屋顶花园,这是做的日照分析,怎么在学校经常做这类练习,如果我们做板楼像刚刚分析的满足了,要有消防间距,打出一些后口,让区域更有活力,我们一旦加上这个塔楼后,在这个区域不满足日常间距,按照条条框框的规定是跟他发生的,不是跟它发生关系。我们要打开,这个地方还是满足不了,接着又把这个地方打开,这是对整体的规划。停车把两侧做成半地下的,结合其他一些的路径。因为这个东西我们还是基本上在概念的阶段,不是很深入。所以这些公共设施散到居住区里变成了僵硬场所的活跃因素。后面是一些效果图,可以利用上面下面空间做成不同的植物,然后在下面可以由慢跑的空间,上面也可以有烧烤或慢跑的空间。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