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戴念慈: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

2015-3-31 11:5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804| 评论: 0

简介: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科伦坡,斯里兰卡Bandaranaike Memorial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Hall, Colombo, Sri Lanka, 1973建筑设计:戴念慈/建工部建筑设计院Architects: DAI Nianci/Architecture Design Ins ...

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科伦坡,斯里兰卡

Bandaranaike Memorial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Hall, Colombo, Sri Lanka, 1973


建筑设计:戴念慈/建工部建筑设计院

Architects: DAI Nianci/Architecture Design Institute of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1964年春,周恩来总理出访锡兰(即现斯里兰卡) 时,答应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由中国援建一座“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以缅怀1959年遇刺身亡的前总理班达拉奈克先生。


当时的建工部建筑设计院(现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接受国务院委派,由院长袁镜身与总建筑师戴念慈带领专家组赴斯里兰卡考察设计,并草拟3条意见作为设计依据:

(1)大厦规模应适应该国的情况和要求;

(2)建筑要符合热带自然条件,不能把我国、特别是北方的风格,照搬过去;

(3)内部设施应尽量采用先进技术、现代化设备。

1964年8月-12月,专家组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察设计,对后来方案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康提的“佛牙寺”,其中一座收藏贝叶经的小亭子位于高高的台基之上,装饰非常精美,其八角形的外形更是给了戴念慈很大的启发。


结束考察后,戴念慈和扬芸等建筑师在科伦坡着手方案设计。其中,戴念慈的方案采用八角形平面,将斯里兰卡的传统建筑形式和构图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了巧妙结合。与八边形柱比同等截面积的方柱看起来轻巧一个道理,这样的平面形式也使得体量巨大的会议中心并不显得粗笨。40根28m高的雪白的大理石柱子支撑着向上倾斜的八角形屋盖,形成高敞的大平台外廊。在热带的强烈日光照射下,柱子与挑檐落下的光影形成很强的韵律感。柱端镶着金色的花纹,更显精致秀丽。为了加强挑檐空灵的效果,柱子分为8组设于八角形的8边,而将角上空开。同时,以角正对入口方向,减轻了边对入口可能产生的敦实感。每组的5根柱子又恰与班达拉奈克先生5根柱式的墓碑相似,点中了大厦的纪念主题。


这一方案得到班达拉奈克夫人的青睐,并确定为实施方案,她为此说道:“感谢周恩来总理赠送给我们的最高礼物,感谢中国专家做出的卓越贡献。这座大厦就是锡中友谊的象征!”



美国的典雅主义大师斯东,以及他所设计的美国驻印度大使馆,显然给予戴念慈一定的启发。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所流露出来的稳定、端庄都非常符合国家级建筑的身份,而花格墙面和立柱的精巧比例、尺度关系,又是如此优雅、静谧,经过反复认真的推敲,符合热带地区的地域特点,显得简洁、精炼,也突出了强烈的时代感。


建筑用地面积130000m2,原为高尔夫球场,环境幽美。整个大厦建筑面积32540m2,由八角形平面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办公楼群组成,容纳了一个1500座国际会议大厅、一个208座的讲演厅,以及6个中小会议厅和一个宴会大厅。主体建筑居于用地较高的地方,分为两层,一层为过厅、银行、邮局等服务用房,二层为会议大厅和两侧的休息厅,其他的功能则形成一组建筑群布置在主体建筑一侧。



就在施工图纸基本完成时,班达拉奈克夫人在选举中失利,工程就此停滞。1970年班达拉奈克夫人再次当选后,又向中国政府提出开工建设。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原建工部建筑设计院人员均已下放,接到任务后重新抽调回京继续设计。当时的外经贸部领导不赞成原方案,要求重做一个四平八稳的方正的会堂,但班达拉奈克夫人仍坚持希望按照原方案建设,方案因此保留了下来,并按照锡方要求为会议大厅增加了舞台,成为会议、演出两用的多功能会堂。


1970年11月24日,象征中锡两国友谊的工程“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正式开工建设,经过来自中国共计400余名工程人员两年半的持续努力,于1973年5月17日竣工落成。当时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徐向前作为中国特使参加了“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揭幕典礼。


斯里兰卡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是10年动乱期间我国建筑师设计的少有的几个佳作之一。在当时的创作气候里,不失为给中国建筑界吹去的一缕清新之风。 [ 本项目文字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整理,部分参考自《筑建中斯友谊之明珠》(由宝贤等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建筑师戴念慈》(万千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项目信息/Credits and Data

方案设计/Schematic Design: 戴念慈/DAI Nianci

主持建筑师/Principal Architect: 戴念慈/DAI Nianci

建筑设计团队/Project Team: 扬芸/YANG Yun

结构工程师/Structural Engineer: 由宝贤/YOU Baoxian

给排水工程师/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 韩鸿钧/HAN Hongjun

暖通工程师/Mechanical Engineer: 刘茂堂/LIU Maotang

电气工程师/Electrical Engineer: 范世凯/FAN Shikai

用地面积/Site Area: 130000m2

建筑面积/Floor Area: 32540m2

设计时间/Design Period: 1964



评论

张利:记得上学时,关肇邺先生在《建筑评论》课上高度评价了这个建筑,并引用戴先生当年的话“有些时候在国外创作反倒容易做好”。班达拉奈克会议大厦的八角亭灵感和斯东的影响是广为人知的,但这里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建筑以一角对向正前,这几乎赋予了这一杰出作品所有的仅靠佛经亭原型和斯东公式不可能获得的一切灵动与亲切感,而又不损建筑的纪念性身份。戴先生甚至在那个年代就明确传递了一个信息——这似乎预示了文革后一代人的存在——中国建筑师也是有“角”的,只不过平时不让人看到罢了。


李华:一座纪念性建筑可以做成什么样?轻盈的纪念性或许是这座建筑的回答。主体建筑处理的是两种相异的建筑类型的结合:“亭”与会议大厦。两者在功能、体量、感知等方面的矛盾,通过外柱的细长比例、角部的开放、向内倾斜截面变化的屋顶挑檐、延展的基座、功能的集中与分化、隔栅对实体性的弱化,获得了一种带着张力的平衡。恰当、节制中可见老一辈建筑师的深厚造诣与功力。在某种程度上,它与几内亚大会堂可以说是1980年代初公共建筑的先驱和原型。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1501期P46-51。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