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五桥“建桥”还是“建隧”引争议
摘要:刚刚结束的南京市两会上,长江五桥(梅子洲过江通道)开工建设被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然而,围绕长江五桥建设方案的争论,仍然在继续。主桥到底是建桥还是建隧道? 南京长江五桥拟定位置图具体方案已经争论了六七年,一直在两套方案中比选。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交通部门以“桥加隧”的方案上报给了南京市政府,但是,桥隧之争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不少专家提出异议,认为建隧是国际国内的趋势,而如果建桥,长江黄金水道将被“腰斩”,影响通航。而主张建桥的方案则认为,建桥的造价低而且技术成熟,建设难度也小。 建桥还是建隧?争论了六七年还没有定 据了解,南京长江五桥分为两段,一段是从江心洲往南穿过夹江段,另一段是从江心洲往北穿过长江主航道段。夹江段的建设方案基本一致,各方都认为应该建隧道,目前争议主要是长江主航道段,这一段到底是建桥,还是建隧道比较好? 根据中交公规院、铁四院联合编制完成的长江五桥过江通道研究报告,夹江采用隧道方案,主江对桥梁和隧道方案进行了同等深度研究,最终形成“桥梁”和“隧道”两个备选方案。 目前关于南京长江五桥主桥建设的方案,全部是围绕着“建桥”进行的。但在“走程序”的过程中,建“隧道”还是“桥梁”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 其实,早在2008年,南京市交通局就开展了南京长江五桥过江通道项目的预可行性研究工作,并于2009年完成研究报告初稿。但之后主江上究竟是建桥还是建隧就成了问号。 “引桥”为江下隧道,“主桥”为跨江桥梁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12年,南京重大路桥指挥部启动了该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结合绕城公路的城市化改造,以及青奥轴线地下工程的先期实施实际情况,对项目功能定位和建设规模重新进行了论证,并结合工程可行性研究部分专题最新成果对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修编,正式报市发改委。 2013年,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的17项专题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并陆续进入专项评审阶段。 据了解,由于桥隧方案迟迟未确定,在对两个方案进行同深度比较后,2014年2月17日,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和南京重大路桥指挥部以桥梁方案的建议,就长江五桥前期工作向南京市政府进行汇报,希望市政府尽快明确长江五桥桥隧方案决策意见,以便正式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推进后续报批工作。 2014年2月19日召开的相关会议明确,长江五桥过江通道项目定位为城市快速过江通道。综合考虑技术风险和投资成本等因素,根据技术经济论证结论和专家咨询意见,跨江段工程方案原则上采用桥隧结合过江方案,按长江五桥项目报批,由交通集团作为出资人,市财政为主要负责提供项目资本金。 五大焦点之争 围绕主桥的方案,形成了两方意见。“主桥派”认为,桥梁方案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技术和施工难度较小;而“主隧派”认为,建隧道是当前的一种趋势,不但不影响航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更小。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下工程专家钱七虎认为:桥梁与隧道各有利弊,关键要因地制宜,“宜桥则桥、宜隧则隧、桥隧并举”。他指出,过江通道涉及到交通、城建、环境一系列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定要慎重,从全局进行比较。 技术之争:桥梁和隧道哪个施工难度更小 南京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目前国内造桥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风险远远小于隧道。钱七虎院士表示,主桥部分建隧道难度的确比较大,南京水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也表示,“目前国内外建设大直径过江隧道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南京已有了纬七路、纬三路过江隧道的建设经验,而武汉、上海也都建设了多条过江隧道,相对来说施工难度不是太大。” 造价之争:总造价隧道方案要多出10亿 最终形成主江桥梁和隧道两个备选方案中,隧道要比桥梁造价多出10多亿,也是南京交通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一位官员说,从经济角度考虑,桥梁的造价成本更低。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原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院长王用中则给现代快报记者算了另外一笔账,采用桥梁方案,需多征100多亩土地,而建隧道的征地面积只有其十分之一。如果采用桥梁方案,桥梁高架对于通道两侧的土地利用也会有限制。他认为,通过比较桥梁、隧道各自的优劣,南京长江五桥在长江主航道段建隧道比较合适。 航道之争:桥建得太多,长江水道是否受影响 钱七虎院士分析,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作为国家战略的经济带,岸线尤为宝贵,目前我国长江上已有大桥60多座,足够多了,而且这么多的桥严重影响到了航运,长江作为水上通道,其生命的价值就在于通航上,长江每年都会发生百起轮船撞桥事故。广州九江大桥事故也给了大家深刻的教训。钱七虎院士建议,有关部门要分析建桥对航运的影响,不合理建桥,造成桥过多过密,给水上航运设置障碍,最大影响就是航运码头,大型吨位的船舶无法停靠,导致航运码头利用率低、甚至空置。 桥墩过多过密,会影响航道的畅通。一位河流泥沙专家曾测量过,洪水期间受桥墩的制约,使其水位至少提高0.03米左右,其波及面积达30—50公里。同时,还因桥墩的作用导致泥沙淤积,河床变迁。 南京交通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认为,由于目前船越造越大,对通航条件要求较高,长江大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航的需求,如建隧道,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通行之争:建隧道是大势所趋,交通更便利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表示,从国际和国内的趋势来看,隧道是大势所趋。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桥隧之争”,但最终的方案都是“桥改隧”。比如渤海湾、琼州海峡等。 他给出了长江五桥“宜隧不宜桥”的两个理由:1.建桥容易受气候影响,隧道可以做到全天候运营,不受大风、大雨、大雾、冰雪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而桥梁方案则受到恶劣条件的限制,特殊情况下需要关闭,对城市周边交通有影响。2.大桥目标明显,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和军事袭击。隧道隐蔽性好,还能抵抗一定程度的地震。 钱七虎院士也以上海为例,他说很多出租车司机过黄浦江时都愿意走隧道,不愿意走桥,为什么?因为走桥花时间,要绕很远才能上引桥,而隧道就是“直来直去”,交通更便利。 “南京长江五桥如果是建桥,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钱七虎院士说,跨江大桥的引桥部分需要征地拆迁,而目前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在当前土地资源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建隧道是最节省空间的选择。 钱七虎院士说,桥两端分别是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和南京绿水湾湿地公园,一座桥建在那里,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一位知情人士说,桥梁建成后,几十米一个的桥墩也将穿越公园,这些粗大的桥墩和周边环境不但不协调,而且对于湿地公园的生态也是一种损伤。江苏省野鸟会的资深专家范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绿水湾湿地公园栖息着很多鸟,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东方黑鹳都是在这里发现的。一旦大桥建成,这些鸟儿们的栖息地会受到很大的破坏,可能会失去自己的家园。 由江苏省环科院编制的《南京长江梅子洲过江通道工程》环评是根据“桥加隧”的方案编制的。环评显示,根据《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长江五桥项目涉及到生态红线的区域为南京绿水湾湿地公园、夹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涉及24.76平方公里。 根据环评的评估,南京长江五桥的主桥部分建成后的生态影响主要来自于路边灰尘随雨水冲刷进入长江和绿水湾湿地公园。车辆穿越绿水湾湿地公园时噪音和灯光会影响公园内动物们的生活。 不过,环评也提出了建跨江大桥、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建议:应该有完备的路面雨水导流设施,严格消除雨水、污水直接排入长江或绿水湾湿地公园的现象。穿过绿水湾湿地公园内的跨江大桥上应有封闭式不透明隔音墙,同时在相应位置设置车辆禁止鸣笛标志,把噪音和灯光对绿水湾湿地公园的影响降至最低。 这也意味着,目前关于长江五桥的建设,继续以桥梁方案在往前推进,但这一方案的最终确定,并没有召开专题评审会。有专家指出,最终方案的确定不应是政府部门单独确定,而应召开专题评审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