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惊艳“斗拱”飞向世界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作为世博会的遗产,至今还是建筑设计的不朽标本,英国世博会的“水晶宫”也是当时的杰作,可惜后来付诸一炬,成为人类的永远遗憾。中国上海世博会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意义不同寻常。我们要通过中国馆体现什么?我们要把什么留给人类和后世? 一个传递了两千年的建筑符号12月18日上午,浦江南岸的世博会园区内,打桩机的轰鸣宣告着一项重大工程的启动。它就是万众瞩目的中国馆。从此,它将每天迎接从东海海面喷薄而起的旭日,并代表中国人民的普遍感情与愿望,向全世界致敬。 从中国上海赢得世博会举办权那天起,人们就对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样式猜想颇多。东道主本国的场馆,历来是该届世博会期间的亮点,因为它代表国家形象和人民意志,也代表最新科成果以及人类通过建筑所承载的种种美好遐想。世博会后,大多数场馆会拆除,只有主要场馆保留下来。中国馆就是注定要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 现在谜底揭晓了,一个巨大的红色斗拱将拔地而起,它的炽烈色彩,象征着富足、文明、吉祥与进步。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有一个曲面形大屋顶,屋檐高出使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这种屋顶构件就是斗拱,它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果我们走进故宫,就能看到太和殿、保和殿等体量庞大的建筑居然一点也没有沉重感,在严谨与庄重中还能透出几许灵动。 去年,以“超设计”为主题的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上,艺术家复原了一件硕大的斗拱部件,紧贴在上海美术馆西式楼宇的外墙。艺术家故意隐去了自己的姓名,以此向中国古代工匠表达深深的敬意。在宣扬"超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中,观众感到了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正滚滚而来。 现在,世博会为什么也选择斗拱? 一个谜语的几种答案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其中国家馆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地区馆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它们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 世博会后,中国馆将作为我国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处于如此抢眼的地理位置,又担负着如此重要的文化指认使命,中国馆的形态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它是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 从今年4月25日向全球华人征集设计方案起,在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主办方收到了344件方案。多位中科院院士、建筑学家围绕“唯一性、标志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标准通过三轮评审,投票表决选择了 “东方之冠”“叠篆”与“龙”三个方案,并把它们最终融合成了现在向世界公布的设计终稿。 “其实,这个建筑只是外形像斗拱,并没有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栱、栔等部件,它是一个整体。”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阐述道,“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所以有人称它为‘东方之冠’、‘天下粮仓’,一个好的建筑,可以给人多方位的观察和理解,引发丰富的联想。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你想想,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不就是依靠一种超常的凝聚力和忍辱负重、和衷共济精神,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吗?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我想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的意义。同时,它是真正来自中国的,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在新技术中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地区馆的外墙,设计者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篆书来记录中国漫长的朝代,传达中华人文地理信息。在外墙上还会适时地镶嵌一个2.7米见方的窗口,用简称来标明墙体后面展馆所属的省份。建筑边界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柔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为顺应世界潮流,承接时代精神,中国馆的设计还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挑出层如此宽阔的建筑本身就是对力学和材料学的有力挑战,难度自不待说。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国家馆顶上的观景台也可能引进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自由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方便。红色的斗拱以前所未有开放度和包容度,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及亲和力。 这就是古风今形,既融入传统元素,从中国文化的源泉中汲取灵感,同时每个细节又散发出现代精神,传递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之时那种积极的、温和的、开放的、勇往直前的姿态。两年后,这个巨大的红色斗拱将如期升起在我们的视野中,它的标志性、力学美感和文化内涵必将大大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每天每天,它的一角会挑起从东海海面喷射而来的一抹朝霞,传送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