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次为老建筑摸底建档
瞻园夜景 粉墙黛瓦马头墙,很多外地游客到南京玩,感觉这样的建筑比比皆是,以为这些就是老南京的建筑特色。其实,据南京市规划局与城南历史文化保护部门新近编制的《南京城南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修缮样式图集》,南京现存的老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乍一看,会觉得跟徽派建筑很像,但图集已将这些建筑细细拆分,“最南京”的老建筑,自有其独特韵味。 首次起底建筑界的“老南京” 老城南历史城区占地约7.29平方公里,区域内现存传统建筑众多,代表了城南历史传统民居特色。之前就有市民提意见,认为修好的老城南,南京本地特色彰显得不够。 对此,南京市规划局名城保护和城市雕塑处负责人介绍,之前的老城南修缮都以建筑个体为单位进行规划设计,委托苏州、扬州、安徽一些有经验的历史建筑修复工程公司施工,因此在施工中,多带有建筑单位熟悉的建筑风格。 而接下来的老城南改造,将保留原汁原味的南京风格。据介绍,专家组已对现存的100多处老城南历史建筑进行“解剖”,找到了南京历史建筑特色,这将是未来老城南改造的“字典”——老建筑修缮的宗旨是修复成原样,破损严重无法辨别原样的,都要按照《图集》中的对应结构恢复。 并非只是粉墙黛瓦马头墙 百余处明清建筑中,有市民熟悉的瞻园、甘熙故居、江南贡院、李香君故居、蒋百万故居、沈万三故居、胡家花园等,也有藏在民间的一些无名建筑。专家对这些建筑进行剖析,大到整体结构、院落,小到一个梁架、一个门头、一个窗棂,都拍照留存,对高矮宽窄都进行记录。 比如平面格局,老城南建筑都是一字形、二字形、L形、匡字形、回字形和凹字形;入口界面多为石库门屋,石库门位于三开间的当间正中,墙上不开窗。今后修缮老城南建筑时,如果找不到原貌,窗子怎么修、顶怎么修、墙怎么修就得根据《图集》按图索样。 “乍一看虽然是粉墙黛瓦,但老南京建筑,整体规模没有皖南建筑宏大,融入了江南水乡的精致、清秀。”参与编制的专家说,明清时期,南京是江南的重要城市,有很多来自安徽的工匠。当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时,引来了很多安徽的能工巧匠,之后的太平天国时期,也有大批的安徽工匠来到南京,聚居在老城南一代,他们也将徽派建筑的精华带到了南京,也因此,粉墙黛瓦马头墙在南京处处可见。 建筑也会世易时移、入乡随俗;南京人性格中的包容、内敛、低调,在岁月流转中,渐渐融入原本的徽派建筑;多年演变后,形成南京特色。如今,老城南的古建筑,屋顶多用小青瓦,以黑白灰色为主色调,室内多以青砖铺就,院落是砖石混砌,少有特别复杂的石雕和木雕。 比徽派建筑小巧低调 在房屋规模上,比徽派建筑小一号,大多数南京老建筑是三进院落,没有廊和厢房,只有少数是双侧厢房,双侧厢房多位于靠后的内宅院落,显得紧凑,更讲究实用性。 南京老建筑虽然是石库门,但大多数的石库门墙会向内退出一个屋檐的宽度,而不似徽派建筑中石库门墙和两边的墙在一个平面上,“这显出了南京人的低调和智慧,门藏在屋檐下,没有那么显眼,而且下雨时门口可以躲雨。”专家说。现存的名人故居还可以看出徽派建筑和江南水乡园林的融合,比如院落内设置了小巧的飞檐,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不对称格局,显得别出心裁;还有些设置了小的园林,显得比徽派建筑更用心。 此次绘制图集过程中,南京的规划、建筑学者细分出南京老建筑不同于徽派建筑的独特性,这将成为今后老城南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缮必须遵从的特色;未来,随着古建筑发掘更多,《图集》内容也将不断丰富。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