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BIM 查看内容

【图文直播】第三届BIM国际会议:欧美、亚太、中国BIM应用沙龙对话

2014-11-10 17:0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849|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摘要: 2014年11月4日-5日,由中国图学学会土木工程图学分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技术分会、《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杂志社主办,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筑龙网承办的第三届“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及房地产企业协同 ...

摘要:2014年11月4日-5日,由中国图学学会土木工程图学分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技术分会、《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杂志社主办,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筑龙网承办的第三届“BIM技术在设计、施工及房地产企业协同工作中的应用”国际技术交流会在京举行。

时间:2014年11月5日
地点:北京伯豪瑞庭酒店

BIM教父、美国建筑师协会资深建筑师(FAIA)及全美董事会成员、国际设施管理协会全美董事会成员、卡内基麦隆大学校长咨询委员会成员  Jerry Laiserin


【Jerry Laiserin】:

       早上好,非常高兴又见到大家!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在美国最近BIM相关的发展,回顾一下讲的内容,建模模型的正负度,BIM的应用涉及到管理的因素。昨天也讲到了BIM新的发展方向,除了本身的智能化还包括建筑内部的各个构建系统与建筑之间的互相沟通与联系。昨天也讲到了发展趋势是不可避免,结合互联网技术、数据等所有相关技术,在座的行业专家们如果我们不去做,会有互联网甚至其他行业的人去做。    

      著名的Google公司除了在搜索引擎的业务之外也在寻求其他领域进行扩展。Google眼镜,有微型嵌入式的电脑屏幕,他们也正在开发一种不需要驾驶人的自动驾驶汽车。最新的发展方向就是GooglGuls,通过基本的种子程序能够自动设计建筑,不需要人来干涉。昨天也讲到综合技术优势之后,目标将在建造的时间上减少一半,建筑成本节约30%,整体来讲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这件事情对在座各位都是一个挑战,虽然在座都是建设行业各个领域的专家,像Google并非建筑领域的公司,他们想方设法进入这个领域,对我们直接进行竞争,他们认为会比我们做的更好更有效。    

      今天想做一个宣布,这样一个新的平台方式,可以提供一个更好的进行交流的机会。今天在全球第一次正式宣布国际建筑信息管理协会,其实成立已经很早BIMSI.ORG。接下来会详细介绍这个平台。刚刚开始启动,目前看到的页面、联系方式,希望大家能到网站上把自己的信息、联系方式填进去,你的问题等各种意见提问,我们会集中整理反过来跟大家联系。    

      BIMSIs这个组织在美国注册成立,并且得到美国联邦政府批准的非盈利的免税的公益性组织。曾经说到这一组织的目的包括几个方面,其中一个是促进交流、研究、探索以及教育、培训,当然是关于新的所谓数字化的综合环境的内容。网站上都有中英文可以了解,有问题的话可以通过联系方式跟我们联系。    

      怎样从模型往前进展到管理阶段,接下来有几个方面想阐述一下。第一,BIMSIs提供的平台,可以给网络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使得世界各地的专家包括美国等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可以共享他们自己的经验。当然BIMSIs组织也会跟其他的组织合作,比如说在中国的建筑科学院以及美国的建筑科学院。我们可能会开展会议、论坛以及支持一些研究工作。另一项组织会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所有在座的朋友都希望有机会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互相的交流。跟全国各地的专家们进行交流。同时你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里的学习的分享机会。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来参与,最重要的是有机会来参与共建和影响,怎样的智能化的认知,希望所有人都来参与,因为这是属于大家的一个平台。    

      初步的一个设想,包括哪些内容,第一项是一般性的会员资质,机构目前设了几个方向的委员会和小组。第一是学术研究,第二是针对年轻专业人员的网络,第三是专门的技术政策委员会,更加倾向于技术层面的内容,下一个是行业顾问委员会,目的是把行业精英结合在一起,给大家提供咨询服务,当然平台组织本身还有一个董事会。    

      今天刚刚宣布,合作刚刚开始,大家有兴趣可以在网上填写联系方式,搜集信息反馈给我们,我们再跟您联系,包括个人得参加会员资格,也有一些企业不同程度的赞助机会。    

      这张照片是2011年的时候,最早我们跟建院组织这样一个活动,目的是把国内建筑行业各个领域施工、设计、业主、政府机构部门决策层的人员带到美国去,跟美国最好的BIM实践者进行学习和沟通,包括美国最好的设立公司、施工企业、美国政府、业主,这是第一批参加的人员,是短期参观考察培训的活动。当然今天在座的很多专家在DP的成员中。    接下来看一下培训过程中的哪些内容。访问美国总数JAC的分支机构,美国JAC专门负责美国所有联邦机构建筑设施的建设维护。刚刚这位女士就是JAC机构的高级工程师,他介绍美国JAC本身开发BIM的相关标准,为什么做这个标准,做这个标准不是只为了推广BIM本身,是因为项目运作机制需要一个统一标准以公平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的投标和参与方。    

       另外是对于纽约施工的企业,在一个项目上可能会用到多达40种不同的类似BIM相关普通软件在同一项目上。这是我们参观位于纽约警察局下属纽约警察学院新的设施,一期项目大概是12亿美金的规模。参与考察培训的学员有机会跟项目所有参与方的人员直接进行交流,他们给我们介绍他们项目如何运作,如何把各方面的力量怎样从项目开始至始至终整合在一起。

    这是访问美国华盛顿美国科学院的总部,他们给我们介绍美国BIM标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最边的是总统顾问委员会的负责人,这两天向奥巴马做一个年度汇报,中间是美国联盟主席的负责人。这也是我们在2001年考察时参观的,在纽约布鲁克林,在项目介绍中就有一个项目的介绍,在施工还没有完工的时候带着我们的成员进去参观考察。这个时候我们参观位于纽约的学校,负责人介绍了在建筑中形体非常复杂的一个内空间的构造,讲述了整个设计、施工、建造、安装的一个过程。    

      这是我们访问GT公司,这是全球销售的负责人给我们成员介绍他的GT系统,以及建模软件,以及几个实施的项目,包括迪斯尼和南加大的项目。参与组建和再建服务以外,还有共建咨询服务。参观位于南加州的医院项目,总包商是美国最好的一个服务商之一,使用BBC系统,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一个过程,时间节约40%,成本降低20%、30%。    

      除了我们了解他们是一个很好的企业在应用BBC系统,在实践当中看到了这样一个屏幕,实际上是在施工现场的一个角落上,现场有图纸但放着没有人看,所有的工人、工长跑到电脑前察看他需要的图,三维的图等等信息。这个企业给我们介绍他们在美国在中国实施的各个项目,这也是美国第一个施工企业在应用BIM进行实际工程的公司,在洛杉矶FrankGary设计迪斯尼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美国施工方第一次使用BIM在实际项目当中。    

      这是访问HUK位于纽约的公司,其中一位是他们公司的合伙人,给我们介绍公司整体的IT以及BIM应用发展的过程,昨天提到LD350标准也是公司另外一个合伙人来发起,当然我们有机会直接跟发起人进行沟通,这也是为什么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把我们能够接收到最好的信息和经验给我们分享到更多的同行。这是我们在访问结构事务所(Myne)总部,位于北京的中行总部大厦就是他们设计的。这是我们访问位于南加州非常著名的建筑商,他们自己做开发也做施工来做销售,给我们讲述了非常一体化的从规划、一级开发到中间,到施工、到销售怎么来应用BIM的帮助。    

       很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已经做过很多年,在新的平台上进行分享的项目内容。当然刚才给大家看的都是我们带着学院到美国实地考察,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和时间去实地考察,我们也想通过网络的方式,把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的世界上最好的第一手的资料通过网络的媒介跟大家分享,所有参与的会员或者说关心的人都有机会来了解这样一个直接的内容。    

      当然过去很多年都有很好的文章和论文,摘录出来放在BIMSIs平台上进行很好的分享。这里想强调的,这并不是一个盈利性的公司,是一个公益机构,不是我们两个人的创业公司请大家来赚钱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把它建立起这样一个非盈利的国际机构,希望大家能来参与,也能够从中分享和学习。谢谢!


沙龙讨论环节:

主持人:

王新:国际建筑信息 与管理协会联合创始人、总裁

嘉宾:

陈国伟:Aedas董事

Jerry Laiserin:BIM教父、美国建筑师协会资深建筑师(FAIA)及全美董事会成员、国际设施管理协会全美董事会成员、卡内基麦隆大学校长咨询委员会成员  

梁士毅:上海现代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资深总工、中国建设监理协会技术进步专家委员会主任、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中国理事会主席


【主持人】:    

      下面有请梁总和王总进行第二阶段的讨论和论坛。我们沟通的过程中主要是用英文,我会简单的翻译中文。JerryLaiserin,BIM这个词对于我来说,我第一次知道的时候到现在是不到十年前,有的是几年前知道,有的是更长时间知道,这个词的来例,为什么现在大家会共用这样一个词的历史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情况下,所以我想问在座各位,但首先问一下JerryLaiserin。

【JerryLaiserin】:    

      BIM的概念甚至这个词其实已经存在很长时间,BIM概念第一次提出来是40多年,因为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但在2002年有一个会议在美国,这个时间需要用一个词把整体的概念进行统一,所以写了一篇文章放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在信之后从美国开始到全球各地大家共认用BIM这个术语来统一的名字,虽然并没有完整的定义内核,这个词非常认可,2002年开始使用,从2002年的一封信开始。
【主持人】:    

      在中国BIM被翻译建筑模型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是在英文当中肯定是有不同的,但在中文当中并没有对应的关系来对应哪个是哪个,但我们基本上用的是同样的建筑信息模型来对应英文当中的词。您理解的对于英文里边的BIM和在中文里的BIM理解有什么区别?
【梁士毅】:    

      建筑信息模型,但是在英文里边是不仅仅是名词,还有动作和一个过程,是不是精准的翻译成建筑模型信息化,这个也比较难讲,但他是一个过程,还包括管理和整个全过程。
【主持人】:    

      在英文当中最早出现建筑信息模型,后来又出现一个单词是有原因的,也有他的环境,在中国的环境里是不是也要注意到他的变化,如果没有注意到是不是会有一些偏差的理解,或者怎样的内容。刚才几位专家已经讲过了各自的感受。下一个问题会问非常笼统的一个问题,但非常有针对性,我们的业主会碰到,我们实施BIM这样一个目的到底是什么,JerryLaiserin在美国那边的情况?
【JerryLaiserin】:    

      其实也遇到很多人这样提问,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别人会来问,我现在要实施BIM,我应该用哪一个软件,要买哪一个软件,在座的软件厂商可能会不高兴,但我通常会这样回答,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你不应该先问这个问题,你应该先去想你自己目前整个业务过程不管是设计方还是施工方或者其他领域,目前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想要解决哪些问题,从这里出发然后再启动下一步,首先问的不是选择什么样的软件。    

      昨天讲到中国PB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不管在座哪一个企业单位,在自己这边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刚才讲过的问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想提高效率还是提高质量,还是提高质量管理,先把你想要达到的目的先讲清楚。
【梁士毅】:    

      我是一个易批性单位,包括LOD350对我来说非常现实,我是有两批,但同时进入项目就出来一个设计磨合和施工磨合的问题,这对我们来说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估计在LOD也是基于设计和施工最好的方式。    建立并修整模型,昨天下午我也讲到,这个问题需要问一问自己,目前的这个项目,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是一个个软件的供需问题,实际上还是要求有时候会偏离,我是设计。但EPC单位就不一样,设计施工一体化,实际上是根据自己的目标想清楚到底是要快一点,好一点节约一些成本,不同的软件结合使用都是可以的,但施工传承下来主要是涉及施工法律规定要有。    【陈国伟】:    

      我的出发点是以设计为主,我的关注是把我们的理念、概念可以更有效的表达出来。刚才JerryLaiserin也提到,在BIM的应用上第一个应该不是说考虑哪一个软件,我们先考虑自身自己的出发点需要的是什么,我包括我的团队,我们追求的是还是以设计为主,所以前期的时候我们不能刻意的说是不是用BIM,但对我来说一个好的工具可以提升我们的效率,包括可以跟更多层面了解到设计的环境,包括以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到一些信息,现在新的平台会让我们很快速的找到以前需要很长时间的信息。所以我们公司目前还是以设计为主,软件是不是最终的其实不是,还是以设计出发为主,但我的关注点对于后期的管理、施工是否能落下去,对我来说不是这么的注重,我更注重的还是整个用软件去做设计。
【梁士毅】:    

       举一个例子,在上海有一个项目,设计是没有问题的,但到工程周围的环境,实际上要把城市的模型摆进去,有三维扫描,还有无人飞机上去飞设计出来的模非常的粗,但交付设计文件的时候我用的完全可以,所以首先要问一问我们要什么。    

【主持人】:    

      从我们这几年中美之间的交流当中,其中我自己注意到有这样一个现象,在美国比较著名的HOK SOM公司,他们从最开始想要进行BIM实施的尝试到做第一段试验的项目,然后总结出来再进行全面推广,很多是在两三年之间就达到,基本上所有的项目都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来做,但在中国也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我的观察不一定对,一会儿告诉我你们的观察意见。在中国很难看到这样一个企业,花了三年的时间,BIM项目的应用可能都没有到10%,甚至也没有到5%,我想说这是一个现象,我想问他们,当然我有我的观点,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原因是什么。很明显中国BIM的推广或者说实施没有像美国企业这么快,原因到底是哪里?

【JerryLaiserin】:    

      在美国不光是设计企业,所有企业在面对这样一项新的机会或者说新的技术,都会有这样一个心态去评估他的风险,实际上有风险存在就意味着有机会存在,在进行探索和感觉到利益或者说成功存在之后就会大大进行全面的实施。不光是对设计,施工企业都一样,针对任何改变的时候都存在风险。但同时不改变本身也是一种风险,如果你不改变你的竞争对手别人都在改变在进步,那就会超过你。一直想前看一直往前进步这属于美国精神,可能很多美国企业也是这样,在确定的时候就会坚决的往前进步,往前扩展。
【梁士毅】:    

      昨天来我们进行交流,实际上对我66岁人生的影响很大,我在想66岁我还能干几年,我已经上入了这个行还能做哪些事情,昨天两位的演讲对我影响非常大,现在问欧美BIM和中国的BIM有什么区别。
【主持人】:    

      因为从设计角度来讲,从最开始尝试到全面普及应用,中国的设计企业和美国的设计企业相比要慢的多,原因是什么?
【梁士毅】:    

       用一句话来讲,原来我在施工单位18年,从木匠干到总经理,房产公司三年半干到总经理,时间是23年,我是EBC,我的体会特别深,实际上中国现在的建设体制,目前我们是DDB,前期割断,然后是设计招标,根本的土地招拍挂不用,最后信息流是完全割断,最后一张图画到发改委就拐弯了,这是我们每天碰到的事情。现在一个是管理体制的问题,第二我们设计规定,我不关心施工,施工现场补一补就可以,这样的体制是长期萎缩的结果,我们的设计院的人长期不参加,后期又不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很麻烦。施工的模型到采购的模型,但实际上中国的设计跟不上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跟中国整个行业风格都有关系,这几天中国建设部部长大声疾呼,中国一定要拓展,当然这讲的是很对的,昨天我说范围更宽,我们要管的更多,要管的很细,一定要跨界整合,这是一个方向,目前也是阻碍我们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主要的问题贞节。
【陈国伟】:    

      大家对BIM的发展都感觉到有一些困惑,跟美国发展速度还是没跟得上,我在英国也工作了五年,其实我也是在香港HOK工作过,中国的发展一点不慢,当然跟英国美国比,如果美国BIM推广会更快很多,到美国很多建筑公司是用手来画图,甚至CAD都不会用的也有。当年在英国EPR工作的时候,我用的是(麦克四德讯),但是工作都是在建模的层面,包括其他的机构开始注重BIM的发展。当然在英国方面,整个国家的推动比较强,但是中国目前来讲,还是发展的挺好,很多公司、设计院都意识到他的重要性。为什么推展上还是稍微有一些困难,我也同意梁总的说法,在国外建筑师是从头到尾,从设计到施工图,包括施工现场也要一个个管理,如果有任何改动建筑师可以改图。建筑师可以从头到尾把控一个项目,中国最大的一个情况,概念的设计跟以往是分开的,施工团队施工图也跟设计分开,施工团队的分包整个流程也不一样,整个流程没有很好的管理模式。

      但这跟BIM没有太多直接关系,整个中国目前设计的流程不高,效率缺乏一些提升的机会。第二受到文化的情况,美国对于先进的研发走的比较前面,当然美国方面以加州和纽约的公司走的比较近,其实我也知道美国一些公司对BIM的推广还不是很前,主要是加州、纽约大的公司。
【观众提问】:    

      刚才有说到为什么要用BIM,BIM发展这么慢,我不是提问,想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请专家点评一下。BIM的问题首先是文化的问题,西方跟东方有一个差别,从美术雕塑就可以看出来,我们边施工、边干事、边设计,形象工程。文化不能形成变化的话,我们再发展BIM也会遇到很多的阻碍,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首先是文化的问题。因为西方人讲究非常严禁的科学性、计划性,因为他必须搞清楚这东西到底怎么做,他没见过他绝对不会相信,这是他产生BIM的原因,也是我们BIM推动比较慢的原因。
【观众提问】:    

      各位专家好,我是把手公司,我第一次参加BIM的会,以前我是制造业,从昨天一天的会我看到很多的东西,因为在制造业基本上是国外的软件,昨天看到了红叶和PKPM,我感觉在建筑行业国内的一些软件,包括做的鸟巢的项目,上海中心的项目还是非常有特点的。刚才大家提到一个问题,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企业从我来想,应该是从业务上整合,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在做EPC的项目。从技术上我想问的问题,能不能用设计模型、施工模型,技术上完全整合到统一的模型?
【JerryLaiserin】:    

      设计施工肯定是不同的过程,设计阶段有BIM的东西,施工的时候有施工的模型,这两个模型之间的关系,设计在建模的时候更多考虑设计阶段的工作责任,不会过多考虑到施工阶段的要求,设计完成之后在施工阶段的时候,施工方拿到设计模型应该不会完全满足施工的需求,他会把他的模型接着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深化,有些时候可能在做模型的时候对他的过程来说更加容易。所以从项目的过程来讲,不同阶段他的要求目的是不一样的,理论上这样一个模型,这样一个阶段的过程即使从前期到第二阶段教父的话也是有一定过程的,往里填充或者怎么样。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模型传递下来或者说一开始只有一个,讨论在行业里边都有很长的时间,实际上没有一个定论。给的例子,概率设计事务所在设计的时候用我们的系统,某些项目上可以做到由我来统一协调管理各个阶段的模型都是在一个平台下进行的,可以从设计到施工,到最后加工安装,一个模型一个个的传递下来,在特定的项目和特定的项目参与方,这种软件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其他人都可以做到。    【陈国伟】:    

      项目里边没有其他的选择,因为太复杂,一定要用BIM,而且一定要用一个平台才能做到这么复杂的建筑。后期我不是专业,我还是在设计领域,但我们现在也遇到一个瓶颈点,比如说我们做一个BIM模型,做到将近收图深入很细的一个模型,但现在交付给业主的时候就是一个参考的模型,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机会可以把BIM作为交付的依据,这也是中国目前开始在北京的层面有一些准则,但我也希望是在未来一到两年里,可以使BIM有一个法律效应设计的交付,这是短时间的一个问题,应该很快可以得到很全面的工作。    

【主持人】:    

      谢谢三位老总,很短的时间尽可能找一些有代表性对大家有帮助,能够有更多的思考。有更多的问题可以跟主办方进行联系。谢谢大家,谢谢三位。

    • 1
    • 2
    • 3
    • >>
    • 共 3 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