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上海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老上海石库门建筑和城市

2008-1-3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55| 评论: 0

摘要: 石库门 的历史 沪语中把用一种东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东西讲作“箍”,如箍桶,于是这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被叫作“石箍门”,后又讹作“石库门”。一般认为,这种建筑的正大门以 条石 作门框,门扇为实心 ...
石库门的历史

沪语中把用一种东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东西讲作“箍”,如箍桶,于是这种用石条“箍”门的建筑被叫作“石箍门”,后又讹作“石库门”。一般认为,这种建筑的正大门以条石作门框,门扇为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幅,与中国的传统民宅相比,趋向保守。

上海的石库门住宅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为首的太平军发动东进,攻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宁波等苏南浙北城市,迫使数以万计的苏南、浙北难民进入上海租界避难。租界为接纳难民,动员商人投资住宅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这些住宅大都被建为排联式的石库门里弄住宅。

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库门除部分设计摹仿西洋排联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民居。进门后为一天井,天井后面为客厅(上海人叫“客堂”),之后又是后天井,后天井后为灶间和后门。天井和客堂的两侧分别为左右厢房,二楼的布局基本与底层相近,唯灶间的上面为“亭子间”,再上面是晒台。其代表建筑有河南中路东侧,宁波路、北京路之间占地1.33公顷的兴仁里,还有中山南路新码头街的敦仁里、 棉阳里、吉祥里等。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作为时代建筑的典范,相对于外滩而言,老上海的石库门建筑群更多地体现了上海混血文化的精神。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源自西方的山花、拱券,还能看到江南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这是文化混血的产物和结晶,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

石库门建筑是具有海派特色的近代优秀建筑群体。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按照西方连排居住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带有浓厚的中西合璧的色彩,具有混血儿特征。

东西方两种完全不相干的风格在上海却得到了融合。这是上海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即融合中西的传统。这与上海开埠以后的自我认同有关系。

石库门建筑的特点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近代民居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


(1)结构特点:石库门建筑既有江南院落民居的风格,又融合了欧洲排联式的结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结晶,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聚族而居、以合为主,分而不隔、互相照应,对外封闭、对内敞开等等特点。


(2)装饰特点:石库门建筑的装饰性特别强,在山墙、过街楼都有重点装饰。造型和装饰多采用西式建筑风格,也以吉祥文字装饰门头,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生活特点:原以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为主,后被单身和几户小家庭共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所取代。邻里间生活关系密切,人员复杂。


石库门文化对近现代上海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生活方式的影响


石库门孕育了近现代上海乃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及生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石库门文化,具体是:


(1)政治:上海的石库门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诸多重要政治机构的所在地。例如麦加里中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指挥所、鲁迅等人创办的“中国济难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2)经济:上海的“里弄工厂”是上海工业与文化的一大特色,更是现代多家大型企业的雏形。解放后的上钢八厂便是如此。各种烟纸店的经营也是大商家的雏形。


(3)文学:上海的石库门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流派“亭子间文学”。诸多文化界人士以石库门为栖身之所,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例如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即后来的《国歌》),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文集》也是作于上海公共租界的亭子间内。


(4)艺术:石库门的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如《十字街头》、《天涯歌女》等许多电影、音乐作品,都能看到石库门生活的影子。石库门建筑的装饰艺术至今仍广为流传。


(5)生活方式:石库门这一多样性、复杂性的住宅,形成了独特的上海生活风情,奠定了近代上海特有的节令文化、服饰、饮食、生活、习惯等,成为区别其他地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如童谣、婚丧活动、社交等等。


石库门文化孕育并滋养了上海近代文明,作为一种象征,石库门文化代表了近代上海的文化特色。当然,石库门的五方杂处,也包容了三教九流的黑色文化与灰色文化,这是应当清醒认识到的。


石库门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可以也应当作为构建当代有上海特色文化的基础,根据这一文化特色开发出适合新时代的文化,它应当具有石库门文化的包容性、大众性。


“石库门情结”反映了上海人对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的怀念与向往。它应当成为上海新的住宅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向。这就是说,新上海的建设应当将文化认同作为构建的重要因素,特别在上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