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论文 水利论文 查看内容

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就

2014-10-20 16:28|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57| 评论: 0

摘要:    1、农田灌溉排水条件明显改善   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快速发展。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农业用水效率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抗旱减灾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建成大 ...

  1、农田灌溉排水条件明显改善

  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快速发展。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目标。农业用水效率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抗旱减灾成效显著。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建成大中型灌区、泵站、机井、塘坝等各类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5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4.1亿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全国70%的低洼易涝农田、70%的盐碱耕地和1/3以上的渍害低产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合理优化渠系布置,因地制宜的布置低压管道,耕地质量及农作物产量明显提升。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34亿亩,新增耕地3100多万亩。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国家对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的情况下严格采用招标投标的方式,加强监管,由专业的水利施工对施工,提高了工程质量。工程建成后。交项目村管理使用,项目村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全村浇地工作。统一管理项目区内机泵、管道等设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全面实行有偿服务。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水利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农业基本建设中投入比例也比较高。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投资体制也由单纯的依靠国家投资的模式。转变为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渠道投入的新格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源构成变化的突出特点是投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国家投资比例下降,自筹资金、利用贷款和外资的比重上升。“1986年~2005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成中。国家投资比例由73%降到45%。利用国内贷款由3%上升至13%。自筹和其他资金由29%上升至39%。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的比重稳步上升”。

责任编辑:cj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