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东方之冠——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案夺标揭秘

2008-1-1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05| 评论: 0

简介:  粮仓、酒器、斗拱、王冠,还是巨大的板凳? 上海世博会 主要建筑之一——中国馆正揭开面纱,老建筑师何镜堂细数其中趣味。   70岁的老建筑师 何镜堂 ,自称碰上了“一辈子也难得遇一回的机遇”,这个“ ...
  粮仓、酒器、斗拱、王冠,还是巨大的板凳?上海世博会主要建筑之一——中国馆正揭开面纱,老建筑师何镜堂细数其中趣味。
  70岁的老建筑师何镜堂,自称碰上了“一辈子也难得遇一回的机遇”,这个“机遇”让他每周往返于广州与上海之间——这样要持续半年,直至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基座基本成形。2010年,将有一个半悬的红色斗拱状巨大建筑矗立在上海浦东世博会规划核心区。2007年12月18日,何镜堂领衔设计的这个造价达到15亿元、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正式进入施工阶段
  外形酷似粮仓、酒器、四方鼎、斗拱,或者是方正的王冠,甚至是方凳,“东方之冠”雕塑般的外形容易让人产生多种联想。不过在总建筑师何镜堂看来,这并不是标新立异的实验建筑,而是“时代精神主导下的主流建筑”。
  “东方之冠”,边施工边优化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招标一直是建筑业内最受关注的大事件。历届世博会,曾留下了诸多有名的主办国“国家馆”,比如巴黎埃菲尔铁塔和布鲁塞尔的原子球。打造一个不一般的“中国馆”,众多国内外建筑师为此跃跃欲试。
  从2007年4月25日面对全球招标始至6月24日止,世博局总共收到了344份设计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领衔的团队共提交了包括“东方之冠”在内的3份方案。
  评选极其残酷,“首先是344个方案选出8个入围方案,又从8个方案中挑出3个推荐方案,光是国家建设部级领导讨论就不下20多次。”何镜堂说道,而官方达成的共识是中国馆“既要蕴涵丰富的中国元素,又要兼具现代理念”。
  “中国元素、现代设计”便成了考验的硬标准。在“东方之冠”中,建筑的主色调采用沉稳大气的“故宫红”(故宫院墙的颜色),造型本身类似一个斗拱,屋顶使用九宫格精心划分,地面加上园林的装饰;整体又颇富现代设计感,63米的绝对高度里,立面丰富,楼顶面积有两个足球场大,上部56根钢柱用类似搭积木的方法叠高,并显示出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又像一把撑开的巨伞,下部33米完全挑空,承力由四根巨型柱子完成,而柱子内部则是楼梯、电梯和附属用房。
  事实上,“东方之冠”方案在2007年9月举行的世博会组委会议上虽然通过,不过会议又同时决定成立由9个单位组成的中国馆筹备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中国馆的筹备事务,对方案进行优化。“原先的设计,门是开在偏西面,与马路平行,但与世博建筑中轴线并不平行,还有几条从地面繁复斜伸到中空平台位置的道路。在后来的优化方案中,这些‘歪’‘门’‘斜’道都被取消,门全部开在正南,斜道被阶梯替代。”何镜堂说。2007年11月12日,优化方案得到了中国馆筹备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认可。“直至现在也没有完全定论,大方向虽已确定,但现在还是边施工、边优化设计。”据何镜堂介绍,到2008年5月,“东方之冠”才能完成全部优化设计,到2009年5月;建筑基本完工,当年9月即可交付使用。
  建成后的中国馆,由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国家馆、3万平方米的地区馆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整体效果形成国家馆“居中升起”、地区馆“水平展开”,把地区馆用基座平台的形态映衬国家馆。层层出挑的造型,在夏季可形成上层对下层的自然遮阳;中国馆的外墙将选用可利用太阳能的合成材料;景观设计加入了小规模人工湿地,可实现循环自洁,成为生态景观。
  “时代精神决定主流建筑”
  对于何镜堂来说,“东方之冠”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建筑作品,他还给它灌输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如同他以往的设计项目一般。“我做建筑一点都不保守,但这是我这辈子做建筑以来,第一次用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何镜堂笑着解释说:“中国馆是展示中国发展成就的,它应该给人感觉奋进、欢乐。”
  何镜堂主持设计过50多个重大项目,包括北京奥运会场馆中的羽毛球馆和摔跤馆,以及去年12月13日刚开馆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专家与网民对南京这一纪念馆的评价都高,有人称它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战争纪念馆”。
  “我喜欢做纪念性很强的博物馆等公共建筑,这最能体现建筑师的理念。在做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时,我用的是黑色和灰色,一点红的都没有,强调的是场所精神,能震撼人心灵。纪念性的建筑,不需要秀秀气气的,一定要大气,有雕塑感。越简洁和有雕塑感,就越容易形成视觉感受。”何镜堂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师从老一辈著名建筑学家和岭南园林建筑创始人夏昌世,研究的是岭南园林建筑。何镜堂尤为欣赏华人建筑师贝聿铭,90多岁的贝聿铭坚持建筑的本质——空间、功能和美学,善用东方文化,不断用新的手法体现时代精神,这些都给70岁的何镜堂以鼓舞。
  何镜堂把自己多年的建筑实践归纳成“两观三性”——建筑的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现代建筑的基本;而一座优秀的建筑,必然是融于环境,表达地域特征,且有文化品位和时代精神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是建筑创作能否突破和创新的关键。
  在设计“东方之冠”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在他的主持下寻找一个可以表意的中国元素,他们在中国文化这个富矿中找了青铜器、陶瓷器等,并从中国传统建筑的九宫网格中汲取灵感,最后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提炼,以“中国之器”展开设计,最后才更名为“东方之冠”。
  这还要说到一个叫密斯的德国建筑大师,他在上世纪初提出过著名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1929年,正是密斯设计了著名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用何镜堂的话说,那就是一个水池、三块板,简约到极致。这座建筑本身成了当年世博会德国的展品,至今仍保留下来,成为经典。密斯的平板屋顶和流动的内部空间,也成了何镜堂今天移用到“东方之冠”设计的元素之一。
  “时代精神决定建筑的主流风格。强调标新立异,不是未来建筑的方向。建筑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何镜堂在采访中屡屡提及“和谐”,他把高耸入空的中国馆比喻成华冠、天,把汇聚人流的地区馆比喻为四方、地,连接起来的寓意就是“天下粮仓、富庶四方”。


延伸内容:
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征集建筑方案
世博会中国馆动工建设   8家单位将竞标世博会中国馆建筑方案
世博会建筑一览:
百年老厂烟囱将改造为“世博和谐塔”
主题馆效果图(组图)   中国馆效果图   阿联酋国家馆效果图
“水建筑”正门 卢森堡国家馆揭晓 城市最佳实践区
西班牙国家馆揭晓 世博中心效果图 世博园区规划图
世博园区效果图 上海世博会园区样板组团 世博轴效果图
上海世博会瑞士国家馆模型 世博演艺中心效果图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