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未来

2008-1-1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95| 评论: 0

简介:   国家大剧院揭秘:公共大厅堪称全球之最   运用20种红色表现细节   一颗奢华的蛋   众人瞩目中,中国 国家大剧院 于去年12月22日举办了开幕音乐会。这一音乐会,拉开了大剧院首个演出季的序幕。围 ...
   国家大剧院揭秘:公共大厅堪称全球之最  运用20种红色表现细节  一颗奢华的蛋

  众人瞩目中,中国国家大剧院于去年12月22日举办了开幕音乐会。这一音乐会,拉开了大剧院首个演出季的序幕。围绕这个大剧院的种种争议,可算告一段落。

  然而,大剧院的未来将是如何,则是充满着想象、设计与创造的空间。

  最初关于大剧院的争议,是关于它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就像今天人们还在争议的央视裤衩大楼一样。由于它的设计多多少少有些惊世骇俗,在建筑界内争议之激烈,大约接近白热化。媒体上的议论也掀起巨浪。

  那时有很多情绪激昂的言辞,非常个人化,更有人把它和政治的腐败联系起来,坚称建设它的决定、场址的选择、设计方案的选定等等乃是某些政治人物个人喜恶的结果。

  偏巧,在大剧院开工建设之后,由同一设计者设计的法国戴高乐机场发生了坍塌事故,于本来已腹背受敌的国家大剧院的处境无异于火上浇油。

  其实,该设计方案在众多竞标方案中,经过若干轮的角逐,最终脱颖而出,是完全符合专业程序的。关于这一点,笔者曾经从建筑界一位专业人士那里得到证实。我们自己选定的游戏规则、竞标程序,由这个程序生成的结果,我们应当承认它的合法性。

  再者,这么巨大的工程,怎么可能有一个设计可以让所有人满意呢?如果竞标的程序最终产生的是另一个备选方案,争议是会同样巨大的。

  在极端的情况下,激昂起来的大众情绪是非理性的,会带来巨大破坏性后果。

  回过头来看,有多少人仔细思考过,这个大剧院作为一个大剧院(而不是一个建筑物)的价值究竟在何处?如此耗资巨大的工程,给我们应当带来、能否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我们有没有可能充满期待,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若干年后,会成为艺术世界、世界艺术里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未来的世界音乐、文艺爱好者,甚至普普通通的公民、游客,能不能一想到中国的国家大剧院,就想到美国的林肯艺术中心、卡耐基音乐厅、维也纳的金色大厅?

  大剧院在中国的高雅艺术中的地位,会不会像人们一想到香港的流行音乐就想到红勘体育馆那样无可替代?

兴建要靠政治勇气

  换句话说,关键是这个大剧院能不能成为世界知名的一个音乐、艺术的殿堂,而不是单单有一个眩目的外表和华丽的内部装璜,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

  如果这个大剧院的未来,不是要成为林肯中心一样的世界艺术之都,那么它应当成为什么样一个艺术圣地?它服务的艺术消费者应当是哪些?等等。

  如果说,当时对这些问题还没有考虑清楚就决定建立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那我们可以肯定,这样的决定是带有政治性的——因为技术性的答案不能确定的情况下,需要有巨大的勇气来做这样的决定。

  而这样的勇气——说是勇气也好、鲁莽也好——只能来自政治的高层。

  不论当时的决策正确以否,大剧院已经建成,打造大剧院的艺术未来成了管理层责无旁贷的任务。

  开幕音乐会,汇聚了世界顶级华人音乐家,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联袂演奏。200多人庞大阵容合唱重新编写的《茉莉花》,终曲是管弦乐版的《良宵》,都让人感到演出的真情流露。

  但今后呢?人们开始估计艺术的投资与回报问题:据估算,投资30亿元人民币建造的国家大剧院,如果每张票的售价低于1000元,就无法实现盈利。

  然而,这么贵的票价,能有多少上座率?还是大部分票由文化部的官员以赠票给出?如果买票看演出的人稀稀落落,怎么成为中国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

  事实上,今日中国的整个高雅艺术市场,都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当年北京只有一个音乐厅的时候,我们常常抱怨北京只有一个地方听音乐会。后来出现中山音乐堂、保利剧院、黄庄的海淀剧院、北京大学的世纪大讲堂,甚至人民大会堂等等,都开始供给高雅音乐会、芭蕾舞、歌剧。

票房永远抵不了开销

  演出的地方增多了,观众的数量不知增加了多少?而这下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北京其他演出场所恐怕又要遭受重创。

  大剧院的设计十分豪华,单是演出大厅,就包括了一个歌剧院、一个音乐厅、一个剧场,此外还有一个试验剧场。全部演出场所,能容纳约6000观众。

  这是不是已经接近了任何一天全北京去现场听音乐会、歌剧、京剧,看舞剧等的观众(concert-goers)的总数?

  光是音乐厅,恐怕就要将过去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海淀剧院等的音乐会听众抢了过来。至于京戏,全北京日前已经有长安大戏院、中国京剧院、梨园剧场等场所,最近又加上了梅兰芳大剧院。

  这些收费昂贵的演出场维持上座率都一直是个严峻挑战,一年中多数月份这些场所都处于门前冷落的境地,或者靠运作一些旅游项目来维持。

  而今在这有限的市场里,又增加了国家大剧院这样一个巨无霸的竞争者。那么,其他上演京昆等剧种的场所,是不是就此迎来寒冷的冬天——在今天城市里的年轻人都只看韩剧听S.H.E.,只认识网络下载歌曲的时代?而即便国家大剧院能把原来分散在其他剧场的观众都抢过来,它全年的满座率又能有多少?

  运行一个高水平的演出场所成本是巨大的。据报道,国家大剧院这个一共三个半月的“开幕演出季”里推出的78个剧目180场演出,光在引进方面就花了好几千万元。而日常操作性的支持,单是电费每个月就达到200多万元。

  事实上,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演出场所就算全部满座,票房收入还是抵不了全部开销的一部分。

重点在于培养观众

  因此要从积极方面去筹划: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观众市场,每场演出都能保证一定的上座率,剧院就有可能拉到巨额的商业赞助和公益捐款。

  只有依靠这种模式——掌握巨大的观众市场来吸引巨大的商业和公益赞助,一个剧院才能有足够的财力,将世界一流的乐团、芭蕾舞团、艺术家源源不断地网罗来上演。这样的一个剧院才能在艺术世界、世界艺术中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如果在全北京、全中国不能培养起足够的演出市场,那么国家大剧院开幕时的辉煌,恐怕很快会有成为历史上的一瞬间,也仅仅是一瞬间。

  今天公众对它的热情多数似乎只停留在在它前面广场上拍个照留念、或至多买一张参观券去看看它内部富丽堂皇的设计和装璜的水平上。

  今日的中国,似乎还没有足够多的观众能够真正买票去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芭蕾舞,更遑论有足够的惯常观众,每月、每年会固定去听若干次音乐会。

  更不要说,在一个艺术成为生活一部分的社会里,很多人在头一年已经把下一个演出季的十几场、几十场演出的票订购了。

  面对这样一个演出市场,国家大剧院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要依靠政府输血方能维持下去。而每次耗费巨资请来的国际一流演出团体的演出门票,也多数将成为政府和其他权力机构馈赠裙带关系的佳品。

  所以,培养中国公众的艺术生活需求,恐怕是中国大剧院长期成功的关键所在。多数的中国公众仍然被排除在这些艺术之外的话,那么这个世纪巨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面子工程的尴尬,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相关内容:
国家大剧院相关新闻内容
国家大剧院戏剧厅
网友实拍国家大剧院内部照片
国家大剧院相关资料内容
国家大剧院相关图片内容
国家大剧院相关专题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