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蛋壳散发的震撼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2007年12月25日,北京。备受瞩目的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厅揭幕。俄罗斯马林斯基剧团带来了经典剧目——《伊戈尔王》。由被誉为“歌剧沙皇”的马林斯基剧院的艺术总监捷杰耶夫亲自指挥。 俄罗斯马林斯基剧团是首个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国外剧团。在彩排前的媒体见面会上,捷杰耶夫将中国国家大剧院称为“现代中国的一个新标识”。 中国的大剧院 “剧场是代表一个地方的软实力。物质满足以后,就是精神享受。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到最后比什么?比的就是文化实力。”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说,他现在是国家大剧院的特邀顾问。 剧院周围的水池,水深大约40厘米,3.55万平方米的水面被分隔成数十个扇面,据说是为了减轻对地下建筑的压力和危险性。水中的大剧院采用的是一种叫做“DS高性能喷涂聚脲”的新型防水材料,确保国家大剧院在水中不渗漏。 大剧院的水下通道已经被很多媒体描述了无数次,在通道下仰望,可以见到头顶上的粼粼波光,光影闪烁,确实像一个梦幻之地。 国家大剧院之所以让人感觉到十分豪华,除了那些造价昂贵的设备之外,更重要的是内部的所有细节。3个演出场馆之间的走廊中,每隔一段就有一个装饰板,只用油漆涂抹,但有意涂抹成了油画的层次感,墙壁上接连几块石头打磨成的石镜可以清晰地映出人的身影,包裹墙壁的木头,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孔。 据国家剧院的人介绍说,那是为了有良好的吸音效果,人即使再多再嘈杂,声音也会立刻被吸收,不会传到演出场馆里面。 大剧院到处是大理石,脚下是来自22个省的石材铺就的地面。歌剧厅的外墙面用白色大理石装饰,在这种石材的出产地,它们属于即将绝迹的珍稀材料。 “我们说到莫斯科,大家都能想到莫斯科的大剧院,如果我们到巴黎去,一定要去巴黎歌剧院,进了巴黎的剧院一定会去摸摸那些大理石,看看那些雕塑,歌剧院魅影的故事就发生在那儿。去英国伦敦一定要听一下《歌剧院魅影》,或者一定要去英国皇家的Covent Garden看他们的演出。到意大利参观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之后,一定要看一下米兰歌剧院等地方。而作为这么大的中国,剧院还是少,标志性的东西一定要有。”中央芭蕾舞团的团长、国家大剧院的舞蹈总监赵汝蘅,感慨“现在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剧院”。 安德鲁和他的“蛋壳”设计 作为北京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个有着半椭圆形“蛋壳”设计,从其在竞标中拔得头筹的那天起,就没有停止过争议。除了造价、环境、保养难度等问题,最大的争议莫过于曾集中在对“民族风格”的理解上。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说他的设计是“天圆地方”,但也有人觉得这不过就是个巨大的蛋。 安德鲁设计方案中争议最大的大蛋壳,这个“世界最大穹顶”,在第一轮竞赛和第二轮竞赛的初期是没有的。那时安德鲁的设计类似于今天去掉蛋壳后的内部建筑,一组包括音乐厅、歌剧院、戏剧场和另外的小剧场的建筑。“蛋壳是后来加上去的。”胡绍学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院长,也是后期参与到安德鲁方案中的设计组副组长。“讨论到最后,大家对建筑风格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方案是越改越改不出来。他讲出了这样的方案,还是有一定的震撼力,至少跟所有的方案都不一样。” 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他将国家大剧院比喻成他的“一个孩子”,并说,“一生能做这样一个建筑设计,无论多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我的设计为天安门广场添了一些水,可以起到改变人们生活环境和景色的作用。大剧院的水下入口是我的得意之作,也是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我要让人们有这样的感觉:首先,要让人们有进入到这个‘壳’里去发现什么的愿望;而当你从水下进入这一艺术殿堂的时候,你马上就明白了。这与你去购物中心不一样,与你去参观历史古迹也不同,这里全改变了,你的精神要有所变化,你要有一些新鲜的感觉。” 安德鲁说他要让人们感觉到的是“你就要进入一块梦的境地,你应该为这精彩的世界有所改变”。而通过这样一个抽象的、简单的、梦一样的入口,进入到大剧院里面后,又应该让人感到生命、活力、丰富和魅力无穷。“大剧院应该是人们常来常往的地方,不一定每次都是为了来看戏或听音乐会,也应该是一个值得参观的地方。”安德鲁说。 安德鲁相信这个建筑一定会得到认同。“和法国接受埃菲尔铁塔一样。巴黎市民起初对铁塔颇为抗拒,但它今天却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伊戈尔王》歌剧院揭幕 国家大剧院有三个主演出场地,分别是歌剧院、戏剧场和音乐厅。歌剧院的开幕演出最受关注——它是国家大剧院规模最大的演出空间。在此之前,音乐厅于2007年12月22日由谭利华的一场音乐会开启;戏剧场2007年12月24日的揭幕剧是晋商话剧《立秋》。 歌剧院的揭幕为什么选择了《伊戈尔王》? “马林斯基担纲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开幕在我看来无可厚非。首先这是一个国际顶级的歌剧团;其次俄罗斯在文化氛围上和中国接近,他们的叙事、故事结构我们很熟悉,而大部分中国歌剧都是模仿俄罗斯的;除此之外,《伊戈尔王》的很多情节跟中国有关。”音乐评论家刘雪枫这样说。“任何一个剧院开幕都有国际惯例。西方剧院开幕大戏100%会选择本国歌剧;开幕戏一般会遵从经典剧目,而且剧目既不能是喜剧也不能是悲剧,最好是正剧,而有宏大场面——《伊戈尔王》就是正剧。” “当我第一次听说演出时间,我的心颤抖了一下”。捷杰耶夫这样形容,因为“马林斯基剧院从来没有在新年时离开圣彼得堡”。事实上,马林斯基剧院的歌剧和芭蕾也很少在一个地方同时演出。 马林斯基几乎见证了俄罗斯200年来,在歌剧、舞蹈、交响乐领域的所有艺术成就——每年他们在国外的演出季都一票难求。这次开幕演出的歌剧《伊戈尔王》只在全世界著名的庆典活动上出现,比如查尔斯王子的婚礼;而剧团带来的芭蕾节目《天鹅湖》、《珠宝》和《海盗》,照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的形容是“芭蕾百科全书”。 接踵而至的国家大剧院首轮演出季的又一重头戏,是2008北京新年音乐会。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世界著名演奏家瓦第·列宾、中国钢琴演奏家郎朗等人将登场。 相关内容: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