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桥梁专家:当年维修大桥 是“捂着干”
摘要:84岁高龄的杨进,眼下仍然担任中铁大桥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每周一、三、五坚持去单位“坐班”。近日,这位国内著名的桥梁专家说:“当年维修大桥‘神神秘秘’,现在看来有点可笑。不过我们确实是把它当成了一项神圣的事业。” 桥梁专家 杨进
杨进祖籍湖南,大学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53年毕业后,他在武汉的铁四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调往北京大桥设计事务所。1958年,北京掀起“外迁”潮,杨进主动选择回到武汉大桥局,“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长江大桥,也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有感情”。 1959年夏天,发现07号桥墩横梁下游侧出现裂纹后,时任大桥局工程师的杨进曾去现场勘测,“裂纹出现在T字型部位,具体有多大,现在记不清了,但范围确实在不断扩大”。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借助了苏联专家的力量;后来苏联专家撤走,大桥出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座大桥对中国意义重大,很多资深专家都不敢去碰,怕出问题。我当时才30岁,而且有所谓的‘海外关系’,也就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主动接下了这个事情。”杨进老先生笑着回忆,“幸好领导也比较信任我”。 经过一年多的思考,杨进从煤矿直井的挖掘中得到灵感,想到了用“倒砌井壁法”解决07号墩上游侧桩基向下深入的问题。老人告诉记者:“这个方案上报大桥局,大家非常认可。不过考虑到毛主席对这座大桥的高度重视,以及它对于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性等等,设计方案被归为‘涉密’,要求不能外传”。 杨进说,大桥加固施工时有围挡,07号墩又在偏僻的龟山上,当时的市民几乎没人知道有这样一项工程,“施工人员也被要求‘捂着干’,对偶尔前来询问的人有戒心”。 整整50年过去,加固后的汉阳岸07号墩,经受住了风雨考验。 “虽然没有赶上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我却意外地有机会为长江大桥尽了一份力。”50多年来,7份有自己签名的“武汉长江大桥汉阳岸07号墩改建工程”图纸,一直静静锁在杨进办公室的柜子里,如今说出它们的故事,老人的语气自豪而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