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北京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北京地理•新地标候选地标展示--西环广场

2007-12-1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75| 评论: 0

摘要: 受访者对西环广场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见,或许地标的评选应该将可辩性(ARGUEABLE)作为一项指标。(图1) 【入选理由】 处于中关村和金融街两大商圈交汇区域,西直门交通枢纽旁最难以忽略的庞大建筑。 ...
受访者对西环广场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见,或许地标的评选应该将可辩性(ARGUEABLE)作为一项指标。(图1)

【入选理由】

处于中关村和金融街两大商圈交汇区域,西直门交通枢纽旁最难以忽略的庞大建筑。据说是中国城门文化与西方空间主义的相遇,是城市交通机能的重要节点,并打开了西直门地区面向未来的大门;有活动评委称之为“北京最丑陋的建筑之一”,“它的出现纯粹为西直门交通添乱,使之愈加糟糕。”

  “地铁零距离,公交无止境”

仿佛是一种错位或者讽刺,2001年正式开工的西环广场被列入了北京市规划中的60项重点工程之一,意在建设一座立体交通枢纽,以缓解西直门一带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而在建成以后,有专家却批评它是“为西直门交通添乱”的重要因素之一。直到现在,这种质疑仍然不断,而经营方也一方面强调它的枢纽意义(口号是“地铁零距离,公交无止境”),一方面辩解说它实际上替设计过于复杂的西直门立交桥买了单,或者说西直门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本就车流量大。

但无论如何,作为邻近西直门立交桥的最大体量的建筑,处在连接内城和动物园、中关村的交通要冲,地铁13号线2号线未来的4号线在此汇聚,西环广场怎么看都是一座无法忽略的建筑,何况环绕北京北城的地铁13号线西直门站的进出站口就设在它的内部。

不少进京人在动物园附近询问地铁站的所在,最常见的答复就是用手一指:“那三座并排的大楼附近就是。”而经常出入于中关村和内城之间,几乎每次必经西直门的张毅则表示:“到西直门一次,就会记住这三座鞋底样的大楼了。”


  “性别模糊的视觉怪物”

作为主体建筑的三座弧形写字楼经常会获得像“鞋底”这样的戏称,更有人因为这三座楼之间都以矮小的六层矩形商务楼相连,再结合西直门的交通状况,将它们形象地称为“三座大山”,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它的真正原型竟然是古都西直门上的三个拱形门洞。

从建筑形象而言,这种设计的确像设计者所说的那样“摒弃了‘直角平面’的简单线条勾画”,但是否就有效地继承了传统的城门文化,却似乎并没有获得大多人的辨识和认可。从作为重要的进出通道的拱形门洞(这里曾经是专门从西山运送泉水供给皇宫的水门)到横亘在眼前的三座冰冷的实体建筑,这种超越时空的虚实转换固然冠冕堂皇,但到底有些抽象得不切实际,再加上近百米的高度,难怪有专家称它为“性别模糊的视觉怪物”。站在百米之上的顶层遥看西山,或许能更直观地找到些与传统历史文脉的相连,但作为写字楼,这里似乎并不具有太强的公共性和普及意义。

在最初建成后的一段时间内,西环广场的对外招租并不顺利,直到最近才略有改观。经营方将西环广场置于连接金融街和中关村两个商业区,并通过地铁13号线连接奥运村的纽带地位,试图打造一个高档的办公区域和商业空间,如今已有多家知名企业陆续入驻。未来这里会不会聚拢起旺盛的人气,从无可回避的视觉对象进一步成为人们的心理地标,尚难以断定。

值得重提的是,在规划建设之时,有关方面就表示将把这组“气势如虹的百米晶体建筑群”打造成“无可替代的城市坐标”,并在即将竣工前夕发动了别名有奖征集活动,应征名单中就有“城市坐标”一词,而获得“终极建议奖”(最高奖项,仅一项)的则是“中国门”。

  ■ 候选地标档案

2001年11月开工,2005年9月竣工。位于西直门外大街1号,西直门立交桥西北角,东邻西直门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约26.4万平方米,由法国AREP铁路设计公司会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美国TT公司联合设计。整个工程由一个立体的多功能交通枢纽、六层商业空间、三座写字楼及一座60米高的综合办公楼组成,是目前北京中轴线以西地区最大的单体综合性大型公共建筑。其中作为主体建筑的三座写字楼比肩而立,高达99.15米,采用了罕见的无标准层设计,呈弧形外观,自上而下,逐层递减,外立面为全高级玻璃幕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