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九龙治水各管一头” 冲刺治污还需“法制”添后劲
摘要:浙江省兰溪市地处金华江的下游、钱塘江的中上游,是金华、衢州两市大部分河水的交汇地,治水任务繁重。因兰江支流浒溪的排污问题被曝光,最近,兰溪市委书记吴国成向浙江省有关部门立下“军令状”:由他来任这条兰溪最脏河流的“河长”。 河长制,能否破解我国水污染困局 河长公示牌 所谓“河长制”,就是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流的污染治理,每个河道旁,都树立起“河长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这种由地区“一把手”负总责的制度,在当前治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口头治污背后放纵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河流治污将全面推行河长制 党政一把手出任“河长”,可以看作是政府职能“回归”的重要开始,也是政府强化环保职责的重要信号。从“市长”任“河长”来说,最大一个好处就是解决了“九龙治水各管一头”的局面。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一条河道,居然涉及八九个部门,比如工业污染归环保局、河道保洁归水利、生活污水归城乡建设部门……看起来都有人管,但真出事,又谁都可以推卸责任。如今,省长、市长亲自挂帅主抓河流污染治理,不仅是形式上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更是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污染治理的总指挥部,各方协调联动,既避免了推诿扯皮,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河长制还有多少河道停留在口头上 不过,“河长制”并非新生事物,江苏、云南、河南等地都曾先后试水,但从治理效果看,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治污,但离公众预期尚有不小距离,远未实现“河道净,滇池清”的效果。笔者认为,要让“河长制”真正发挥威力,首先必须与“一把手”个人利益、前途挂钩,如果说“河长”没有兑现承诺,没有完成目标,则在升迁、奖金等方面应该受到相应处罚,甚至一票否决。与此同时,还需看到“河长制”毕竟是在非常时期推行的非常之策,若想让河流治理工作真正形成系统性、长期性的效果,单靠“一把手”的“人治”显然不够,最终还是要靠法律、机制的力量以及环境保护战线的整体努力,形成“法制”,如此,水污染治理才能真正产生实质性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