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行政级别最高、地位最显赫的科研机构之一,中国工程院,应该实事求是、讲求科学、讲求程序,不能动辄以“院”的名义去呼吁建设一个工程。当然,构想和前期设计是没有问题的,所谓思无涯,但行必须有制,程序和科学关绝对不能践踏。
 烟大海底隧道工程需要开门讨论
“对于这样一项可能对经济社会乃至环境生态产生重大影响的浩大工程而言,必须做好扎实的前期论证,倾听各方面的声音,通过充分公开讨论,谨慎、缜密、全面地评估各种可能。”新京报观察员评论。 8月19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提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短短一句表述,让沉寂多时的烟大海底隧道再次成为各方热议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披露,方案将在半个月内上报国务院,工程总造价预计不会超过3000亿元。 这样的“热”,此前已经有过多次了。去年,大连一家媒体还以“全解密”的方式,详尽披露了这一工程方方面面的内情。当时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隧道呼之欲出。 地方上的热情并非不可以理解。一道百余公里的渤海海峡,隔开了山东半岛与辽宁半岛,两地的陆路交通远在1600公里以外。尽管早在2006年烟台与大连之间即实现了铁路轮渡,跨越渤海也需6个小时。视线稍稍开阔一些,这一隧道也沟通了东北与华东两大重要经济区域。 加之这些年来国内在隧道技术上的日渐成熟,也给了有关各方以足够的底气。凡此种种,均使得很多支持者在谈及这一堪比三峡的项目时,洋溢着乐观情绪。比如,王梦恕院士就曾对媒体表示,“技术上不存在问题”,“10年收回成本”。 不消说,这些意见自有道理。但是,国务院只是确认目前要做好的是“前期工作”,对于这样一项可能对经济社会乃至环境生态产生重大影响的浩大工程而言,必须做好扎实的前期论证,倾听各方面的声音,通过充分公开讨论,谨慎、缜密、全面地评估各种可能。 比如,烟台和大连之间的客货运需求,是不是已经到了必须修建这样一条隧道的节点?在数千亿的投资与可能的收益之间,又是怎样一种换算方式?即如有专家所言,也可以评估一下,修建隧道与修建一条环渤海湾的陆地高铁项目,二者对于沿线各地的经济拉动作用究竟如何? 又如,在渤海湾沿线密布重化工产业的环境下,海底隧道如何保证自身以及海洋生态的安全?此外,还有地震、外力破坏等情形,似乎均应该有所考虑,不能简单否定。 其实,越是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上,越是应该有充分的讨论,特别是要认真倾听不同意见。经验告诉人们,任何反对的声音都是宝贵的财富,都有可能使得项目沿着科学、理性、公开的正确轨道前进。据披露,这一规划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然而,遗憾的是,相应的讨论、质疑、辩驳、回应,仍十分鲜见。见诸媒体的,除了个别地方政府和专家的积极推动,“把好处说尽”的美好愿景,这显然是不正常的。 既然整个工程耗资高达3000亿,堪比京沪高铁与三峡工程,则与之相关的争论也应该与两者相匹配,不能搞关门讨论。毕竟,烟大海底隧道的构想从1992年提出至今已经有不少组织向上呈报方案和研究成果,但项目一直未能在国务院正式立项。这足以说明,在重大工程的决策问题上,国家越来越慎重。 >>相关内容 观点中国:“【张燕】建烟大海底隧道需要多极讨论” 作为中国行政级别最高、地位最显赫的科研机构之一,中国工程院,应该实事求是、讲求科学、讲求程序,不能动辄以“院”的名义去呼吁建设一个工程。当然,构想和前期设计是没有问题的,所谓思无涯,但行必须有制,程序和科学关绝对不能践踏。 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现有的铁路还是公路,从大连半岛绕行山海关到山东烟台,确实距离较远、花费较高。正因此,在渤海海底建设隧道,联通大连和烟台,至少从设想上说是非常合理的。这个构想已经有很多年,但因为建设成本、技术难度、实际经济价值等原因,构想始终只是构想,一直没能付诸实施。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大连及周边地区、烟台及周边地区而言,经济、物流和客运往来越来越大。中国快速铁路里程突飞猛进,各类高难度的桥梁、隧道数不胜数,建设烟大海底隧道至少从技术上看,问题应该不大。 最近两三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东北经济增速滑坡明显。从国家层面而言,支持东北振兴,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是很正常的。而通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一方面可以拉动投资、刺激相关产业、解决更多就业,另一方面也确实为东北和山东半岛经济往来构建高速、快捷、相对便宜的交通物流网络。 但建设烟大海底隧道,首先投资巨大,其次还要考虑环境影响和技术问题。再次,建设的必要性到底大不大,以及仅仅建设海底快速铁路隧道,还是同步建设海底公路隧道,都有待进一步的讨论和科学论证。而哪怕是按照最起码的估算,烟大海底隧道的投资金额也比当年三峡工程还高。回溯一下就知道,当年三峡的建设往长了说,讨论了近一百年;往短说,也有几十年。而最后拍板,从程序上讲可谓经典,由全国人大投票来决定。 因此,毫无疑问。烟大海底隧道这样如此大的工程,当然不能想当然,说建就建。不否认,山东、辽宁地方政府、官员和当地人大代表,从自己地区的角度考虑,联名提议建设烟大海底隧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作为科学机构的中国工程院,以单位名义上报国务院恐怕不妥。作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即烟大海底隧道)战略规划研究项目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当然倡导建设这条隧道。也因为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身份等原因,烟大海底隧道的方案,才有机会如此兴师动众,按王梦恕透露,半个月内,将以中国工程院的名义上报国务院。 张燕相信,中国工程院内部肯定意见也有不同,烟大海底隧道存在地质安全(地震影响)隐患、设计运力可能目前远高于实际需求,近期建设的必要性存在争议——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的科学家们不可能没有考虑过。毕竟,烟大海底隧道的建设,对于科学家而言首先是个科学问题,而且也是经济问题,还是程序问题。 作为中国行政级别最高、地位最显赫的科研机构之一,中国工程院,应该实事求是、讲求科学、讲求程序,不能动辄以“院”的名义去呼吁建设一个工程。当然,构想和前期设计是没有问题的,所谓思无涯,但行必须有制,程序和科学关绝对不能践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