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馆:曲线与张力的完美结合
不同于水立方的规整,也有别于国家会议中心的壮阔,衔在二者之间,国家体育馆像一片绿叶,像一湾温柔的波澜,要是站在它西边的数字北京大厦顶层俯瞰,它更像一张蓄势待发的弯弓,透射出曲线与张力的完美结合。 在外人眼里,在争奇斗艳的奥林匹克中心区,国家体育馆也许只是一片绿叶,一只浓缩中国韵味的折扇;但是在建筑界中,它却是建筑施工人员不断挑战极限、勇于创新的成果和结晶。 巧劲攻难题难题变专利国家体育馆有几个“之最”,每个“之最”后面都曾经有若干难题,也都有攻克难题的故事。 从远处平视,国家体育馆屋顶呈一条弧线。就是这条弧线,现在看上去优雅连贯,实际上,要完成它,施工人员面临重重困难。 这个屋顶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大跨度的“双向张弦钢屋架结构体系”,国家体育馆总建筑师王宏说,钢屋架形状呈扇形波浪曲线,是目前国内外空间跨度最大的双向张弦钢结构体育馆。而且国家体育馆的钢屋架体系应用了带索同步累计滑移和双向预应力索对称张拉等先进施工技术,减少了钢屋架用钢量,主体育馆钢屋架用钢仅2800余吨。 同时,国家体育馆的钢屋架长144.5米,宽114米,跨度之大在世界建筑史上实属罕见。“长度每延长一米,挑战都是不一样的!”王宏说。考虑承重、变形等多种可能,经过无数次试验才精确到现在的比例。为了成功完成屋顶钢屋架的安装,设计和施工团队前后一共开了26次研讨会。 在进行钢屋架滑移时,9个液压机器人像蜗牛背着大贝壳行走一样,缓慢移动,就这样经过连续11次、历时85天的滑移,才顺利完成屋顶钢屋架的安装任务。 “攻克的难点就是亮点”在国家体育馆施工工地上处处得以体现。走进馆内,采用整体浇筑方式施工的灰色水泥看台浑然一体。而此前,看台板的施工也难住了不少人。 2006年初冬,国家体育馆开始安装看台板。按照计划,体育馆的看台板要由配件单位预制出来,运输到国家体育馆,再用吊车来进行安装。这样下来,工期紧张。在当时的施工现场,塔吊已经拆除了,再租吊车,平添一笔不菲的费用。 时间不够,费用太高,“仅百吨吊车,租用一辆一天就要几千块钱”,体育馆项目总工程师伍路平急得直上火。不过,急中生智,他们想来想去,竟揣摩出一条绝好的办法:整体浇筑。 设计人员分析认为,只要胆大心细,进行12000平方米的整体浇筑虽然没有先例,却也并非不可为。 经过粗略计算,整体浇筑看台板为国家体育馆不仅节省了大约300万元费用,重要的是缩短了两个多月的工期。解决难题的方法,已经申请成为发明专利。 耗能变节能节能还两用漫步奥运村,您也许想不到这里的道路是用首钢堆积的废钢渣铺就的。在国家体育馆,这种通常人们眼中的“废物”也成了宝贝。 钢渣是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在很多人眼中,它实在没什么用。而国家体育馆的地下室,埋深约8米,需要大容量的材料抗浮压重,为整个国家体育馆“镇馆”。要是采用天然砂石料,至少需要8万吨。国家体育馆想到了在首钢堆积的300万吨废钢渣。施工人员将废钢渣填入地下室作为抗浮压重材料,“废料”就成了宝。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