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设带来城市和头脑双转型
简介:近期到过合肥的人,都会感受到“四多”:道路改造多、桥梁建设多、建筑工地多、道路限行多。一个224平方公里的城市有200多条道路和90多座桥梁在修建或改造,这样的建设规模和速度是合肥市从未有过的,合肥市 ...
近期到过合肥的人,都会感受到“四多”:道路改造多、桥梁建设多、建筑工地多、道路限行多。一个224平方公里的城市有200多条道路和90多座桥梁在修建或改造,这样的建设规模和速度是合肥市从未有过的,合肥市正在为“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发力。 十一五期间是合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提升省会城市的承载力、凝聚力、辐射力,构建现代化大城市框架,是实现这一跨越式发展的基本保障和要求。为此,合肥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141”(一主城、四组团、一个滨湖新区)的发展战略。目前,合肥市各项工作都围绕着“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来开展,启动滨湖新区规划建设、推动老城区改造、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不足是安徽面临的最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省经济缺乏中心城市的带动。而最具有条件成为中心城市的,合肥首当其冲。省会城市的地位,决定了合肥必须要成为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是合肥的必然选择。”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采访中,能时刻能感受到合肥建设发展的紧迫感,合肥市大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和高潮期。 [B]以规划为龙头 保障大建设规范有序[/B]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已经不可抗拒。面对这一趋势,决策者是被动应付导致城市无序发展,还是主动规划、主动建设城市适应形势发展? “合肥选择的是后者。”市长吴存荣说。 合肥“141”发展战略是要从“立足全省、着眼中部、面向长三角”的全局出发,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把合肥建设成为一个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 虽然规划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但由于受到的干扰太多,实践起来效果并不好。合肥市城市建设“摊大饼”的趋势日益明显,规划经常成为被动的“马后炮”。 “对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这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名言。 这次合肥市的大建设,政府充分研究城市发展中的规划重点和难点,确立规划的“龙头”地位和权威性,让规划成为法定依据。 用孙金龙书记的话说,政府最大的责任是规划,最大的资源是规划,最大的浪费也是规划。一个好的规划,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纲领,也是城市建设的依据,更是城市竞争的资本。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合肥市的大建设规划一开始就注意了要解决规划和建设的两张‘皮’问题,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增强规划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合肥市规划局局长王爱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大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百姓。”王爱华说,大建设不光是修路架桥,而是综合的城市建设体系,包括综合的交通体系、城市生命线工程和环保工程。这些都体现了大建设的以人为本。 姚本伦是合肥市规划设计院的院长,以前规划设计院的设计工作量很少。合肥市的大建设开展以来,规划设计院的工作量是以前几年工作量的总和。由于现代城市规划有很多新理念,设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了极大提升。 姚本伦的最大体会是,规划处处要体现集约性,按照资源节约的原则优化城市的发展格局,促进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另外规划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要深化规划的统筹性,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城乡建设,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合肥在大建设过程中,在解决行路难的同时,积极推进上学难、住房难、就医难,以及环保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引领大建设向纵深推进。这些都是从规划入手,一方面解决历史欠账;另一方面,完善现行规划。比如,针对历史欠账,规划部门牵头区政府、教育局、监管局和开发单位,推进33所配套中小学的建设,解决上学难问题,目前已有32所中小学建成并投入使用;制定廉租房建设方案,加快危旧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解决住房难问题;从完善社区设施布点入手推进基层医疗等设施建设,缓解就医难。 在合肥市的大建设中,参加协调会议最多的要数规划局,体现了规划的龙头地位。 [B]以改革投融资为财源 使大建设快速推进[/B] 钱从哪里来?钱往哪里去?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不外这两方面。 在推进大建设过程中,合肥这两年仅市政建设投入就高达224亿元。“山还是那座山,城市也还是这座城市,不过我们转变了思想观念,创新了思路,推进了改革,整合了资源。”市长吴存荣这样说。 据了解,合肥市对投融资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借、用、还一体化,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的投融资管理体制。 2006年5月,合肥市投融资管理委员会成立,作为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层,对全市投融资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主要职责是:确定全市建设资金的投资方向和融资方案,决策投融资工作的重大事项等。并成立“合肥市投融资管理中心”,作为投融资管理的执行层。主要职责是:统筹管理政府项目的投融资业务;编制并组织实施市投融资委员会批准后的投融资计划等。 还成立“合肥市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政府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投资的运作层,代政府行使出资人职责。新的集团公司对原计委所属的建设投资公司、交通局所属的交通控股公司、建委所属的城建控股公司进行整合。原三大国有公司所属子公司也同步划入集团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和财政注资,集团公司的融资能力得到提升。 该公司融资部李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体系的建立为大建设的快速推进奠定了体制和制度基础。确立了项目规划、立项、融资、建设、工程监管、决策审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项目实施流程中分工明确,科学性、严谨性显著提高。另外,推进土地储备与交易体制改革,推动招投标体制改革。使政府性投融资项目建设从项目规划、立项、土地储备、融资、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决算审计的流程再造,建立起一套部门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一个制度完善、运作规范,融资、投资、项目实施、资产形成和资产经营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在合肥初步建立;投资决策程序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政府调控透明化的格局初步形成。通过政府直接或间接融资,逐步建立起财政投入、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解决了财政支持大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打开了过去项目单位单独融资困难的瓶颈。从项目申报、资金拨付到管理监督,体系各组成部分职责明确,强化了项目的计划性、前瞻性、可控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融资成本。 [B]以民为本 让大建设深得民心[/B] 一个城市的建设,“拆迁”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有多少城市因为拆迁而造成大量上访,甚至群体性事件。 合肥的大建设涉及大量拆迁,自2006年以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拆迁房屋110万平方米,公示拆迁面积71.973万平方米,涉及住户2947户,补偿金额10.2亿元。没有发生一例投诉、举报案件。在“大建设”过程中,采取先拆违后拆迁,实行“三榜公示”等措施,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地做好拆迁安置工作。 “我们的态度是,对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哪怕是1平方米、1块钱甚至1分钱,都绝对不能损害;但是对个别人的不合法利益,哪怕是1厘钱都绝对不能迁就;不这么做,就是对群众的不公平,就会危害社会公平正义。”孙金龙说。 合肥市创立的“两级认照、三榜公示”公开公平公正拆迁的制度,不仅改善了被拆迁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维护了群众利益,保持了社会稳定,而且促进了合肥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这被称为“合肥模式”。 合肥市在城市建设拆迁中大胆尝试,创立“三榜公示”制度。即:对被拆迁人姓名、被拆房屋面积进行三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一榜在拆迁所在的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委)公示;二榜在拆迁所在区范围内公示;三榜是以《合肥晚报》为载体,分期分批在全市范围内公示。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成立专门组织,受理、调查、核实、处理对公示反映的问题。 三榜公示制度,增强了群众对干部的监督,社会对拆迁管理工作的监督,做到了实事求是、程序严谨、监督到位,实现了阳光拆迁、阳光安置、阳光补偿,较好地破解了“拆迁难”问题。也促使干部的工作作风由“粗放”向“精细”转变。 另外,实行两级认照,补偿不偏不倚。被拆房屋证照认定,矛盾突出,争议较多。为定纷止争,合肥市制定出台《合肥市基础设施建设拆迁房屋认定程序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建委、财政局、规划局等9个部门组成的证照认定小组,对各区被拆迁房屋的产权性质、户籍人口、面积、补偿金额进行确认。一把尺子量到底。不但解决了拆迁补偿费不到位问题,还解决了补偿中倚轻倚重的问题。 在合肥滨湖区建设中,群众对拆迁工作非常支持,积极主动搬迁,36万平方米的拆迁只用了短短10天时间,创下合肥拆迁的奇迹。 在“大建设”中拆迁的顺利程度,甚至超出了政府官员的设想。目前,大建设虽然给市民出行造成了些许不便,但合肥人对大建设高度认同,就源于政府在建设过程中对民生问题的周到考虑。政府坚持拆迁安置优先,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集聚人气优先,大建设真正让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也因而深得民心。 [B]以责任为己任 因大建设官员转型[/B] 在采访中接触合肥的干部,在说到数据时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用“大概”、“也许”、“可能”的字眼,数据一定是准确的,不准确的宁可不说也不能模棱两可。 合肥的干部都匆匆忙忙,吃饭快、说话快、走路快、电话多,像有忙不完的事。他们说压力大,但看上去都精神愉悦。“星期六一定不休息,星期天不一定休息”成为许多干部的工作常态。到许多单位采访,都能看到墙上贴有“查、摆、找、补、创”,这是合肥市在政府部门开展的“查细节、摆问题、找原因、补措施、创实效”活动,突出项目清理、窗口治理、优化工作流程、机关效能和形象提升等。 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对自己要求很严,对下面的干部要求也很严。有不少合肥市的干部私下里开玩笑说,在他下面干工作,肥的要拖瘦,瘦的要拖垮。同时也感到,跟孙书记一起干活,虽然“压力很大”,但实实在在地干事,很有成就感。 合肥市建委副主任、市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局局长张长淮就是这样一个忙并快乐着的干部,他搞了一辈子市政建设,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忙,并且这样充实。他说,过去搞建设,一年搞一两条路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一年搞几十条路、上百条路的建设。过去修路,往往只有开工的概念,缺少竣工的概念,结果有的路成了“半截子工程”,干干停停,路没修好,还扰民。可现在修路就不一样了,路修得很快,很有成就感。 在孙金龙看来,有些干部有“将就”的心态,做事喜欢“凑合”,只要做得“差不多”就行了。他强调,大建设必须要有精确、精细的精神,对未来城市要有责任感。要树立大局意识、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 他强调,干部要打破三恐症:一个是“恐快症”,这里所说的快,是好中求快,优中求快。第二是“恐大症”,要建设大城市,办什么事不能总是缩手缩脚,放不开。第三就是“恐新症”,有些同志一看到新的东西,就很不习惯,认为好多事别的地方都没做,我们还是等别人都做成熟了,我们再跟着做。 “凡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我们就坚决去做,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要对合肥人民有利,就要果断决策,就要敢于拍板,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孙金龙说。 正是他的这些作风,带动了整个合肥市的干部队伍观念转型,作风转变,敢想敢拼。使合肥的大建设在起点高、规模大的情况下,仍能保证进度快、质量优、成本低、反响好。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