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筑巡礼(二)
唇膏大厦 在最新一期美国《Buildings(建筑)》杂志评出的2005年度地产开发商排行榜单中,汉斯有限合伙公司(Hines Interests Limited Partnership,简称汉斯)排名第二。以开发高档写字楼起家的汉斯,其最大特点在于坚持对所开发写字楼的持有经营。对处于市场转折期尤其是商用地产升级换代时期的中国开发商而言,写字楼的持有经营应该是业界发展的方向之一。 20世纪80年代,汉斯决定将它在休斯敦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美市场。1986年,汉斯与名设计师菲利浦·约翰逊(Philip Johnson)合作,在纽约五十三街和第三大道交汇处竖起“唇膏大厦”(Lipstick Building)。从此,汉斯这家来自休斯敦的房地产开发商正式跻身于曼哈顿顶级开发商之列。 肯尼迪图书馆位于美国麻省波士顿市,是一座总统级的图书馆,面临大西洋。贝聿铭(I. M. Pei)在1977至1979年间设计。 让贝聿铭声名鹊起的建筑,是建于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建造这个图书馆成为肯尼迪家族的头等大事。肯尼迪夫人把美国所有的顶尖建筑师都叫到了一起,最后却选中了名不见经传的贝聿铭。15年后图书馆落成,美国建筑界宣布那一年是“贝聿铭年”。但这15年里,贝聿铭却经历了从大喜到大悲…… 肯尼迪夫人选我,我觉得大半也是运气。 当时她亲自登门每个候选人的办公室。那天,我事先在接待室摆了一大束鲜花,她一进来就看到了,很开心地问:“你们经常放这么美的花吗?”我老老实实地说,那是为她买的。我又告诉她,现在要我说图书馆会怎么样还为时过早。 几个月后,我和家人在意大利度假,我们住的房子没电话。一天,我突然收到办公室发来的电报,让我在某个时间到一个咖啡馆听电话,我去了——电话响了,是总统顾问,他说总统夫人觉得和我有默契,我入选了! 后来肯尼迪夫人跟我说,她去过太多漂亮的大事务所,而我的事务所很简单,她很喜欢这种朴素——我当时还没有大音乐厅、博物馆这样的作品给她看,只有贫民窟改造、低收入住宅等工程。 合作一开始,关于选址我们意见一样——放在哈佛大学里,肯尼迪总统生前很喜欢的一块地皮。但后来,情况急转直下。1966年越南战争越打越厉害,很多人开始对肯尼迪意见纷纷。又有人觉得图书馆不能放在哈佛,游客一来,乱得不得了。更糟糕的是,肯尼迪夫人也改嫁了,离开了这个家族! 我等于失掉了一个业主,没有业主支持就难做了。后来一直在重新讨论选址,一年不如一年,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到10年以后我累得不得了。我的运气很不好,花了12年心血的设计最后被否决,图书馆建在了波士顿城郊的海岸上——所以这个图书馆是个遗憾,业主没有了嘛…… 2005年1月25日,菲利普·约翰逊去世,享年98岁。 他涉足的设计风格包括国际式、后现代、反后现代等等,没有一定之规,不固执于某一种哲学观念或自我逻辑。正是这种不固执,使得他在美国工商业界的甲方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换句话说,约翰逊是可以按照甲方意愿提供设计“服务”的建筑师。 在他的生活中,几乎所有“原则”都遭其颠覆。他太复杂了,以致令人无法预测他下一步的行为,更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对他和他的设计下判断。 “我的宗旨是明确的、不同于传统” 约翰逊说现代建筑有“七根支柱”:历史、绘图、实用、舒适、廉价、委托人、结构。这七个方面虽然看似投机,但直到现在,也正是这七点对建筑设计起着或大或小却都不可获缺的作用。 从1967年约翰逊与约翰·帕奇开始了长达20年的合作,直到帕奇去世。他们设计的建筑总能成为重要的城市地标,与四周的高楼大厦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占有相当的优势地位,还能获得客户的认可。 约翰逊开始积极的参与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各类活动中去,组织了重要的后现代建筑展,如同他在“国际式”风格盛行中所起的作用那样,又掀起了后现代的巨浪。他说:“现代主义憎恨历史,而我们则热爱它;现代主义讨厌象征,而我们则喜欢它。现代主义不管建筑坐落在哪里,都采取千篇一律的处理方式和手法,而我们则探寻建筑场所的精神、基地的灵魂,以求得区别,获得鼓舞。” 约翰逊几乎完全放弃了单纯的方块建筑,开始带领美国建筑师们疯狂追逐动机不明的后现代主义,对他来说,这种后现代性最具像的体现在位于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大楼上,现在这座大厦已经归Sony公司所有了。 AT&T大厦,可能是约翰逊最重视的一个设计,1977年他甚至让《纽约客》杂志去掉文章里描写他在哈佛读书期间因同性恋而险些精神崩溃的段落,他害怕失去AT&T大厦的委托,他称这是“The job of my life”。 1984年,AT&T公司终于搬入了这座有着“齐本德尔(Chippendale)”床头板式的楼顶的大厦。齐本德尔式是18世纪中晚期流行的家具样式。约翰逊大胆的把这种历史上的家具经典符号糅合到自己的设计中,虽然评论界指责该大厦的大厅装璜过于豪华,某些设计线条过于简洁硬朗带有法西斯主义色彩,可约翰逊的设计确实明明白白表达出了AT&T公司务实、有效的企业气质。遗憾的是,恐怕是纽约曼哈顿流行的“大厦诅咒”法力太强,像很多搬入崭新豪华办公楼的大公司一样,AT&T也在乔迁之喜后逐渐走了下坡路,最后,不得不将大厦转手。 相关内容: 美国建筑巡礼(一)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