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桥:生态道德的回归
摘要: 《法制晚报》不久前刊登了“北京将建国内首个城市‘绿色大桥’,夜晚有青蛙鸣叫”的文章,笔者看了不禁击节叫好。 文章报道:正在建设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被高速公路北五环横贯,正好把森林公园自然分割成 ...
《法制晚报》不久前刊登了“北京将建国内首个城市‘绿色大桥’,夜晚有青蛙鸣叫”的文章,笔者看了不禁击节叫好。 文章报道:正在建设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被高速公路北五环横贯,正好把森林公园自然分割成南区与北区。为了不让森林公园中的生态链因此中断,一条横跨北五环路的生态廊道被专门设计出来。生态廊道外形就像一座过街天桥,桥上种植着乔木、灌木等各种植被,白天有鸟儿在林中飞翔,有松鼠在枝头跳跃;夜晚有青蛙在丛中鸣叫,有萤火虫在空中闪动……建成后,桥面的各种植物,营造出适宜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生长的“近自然”环境,并与森林公园南、北区混为一体。据了解,建成后的生态廊道长200余米,将是国内首个城市“绿色大桥”。 北京在奥运工期这么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动物,不惜加大工程量、增加投资的做法,彰显了我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的信念,显示出我们坚决履行“绿色奥运”承诺的决心,是生态道德的回归和体现。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奥运会建筑设施在大型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急剧发展,却很少考虑对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奥运会与环境的冲突表现得日益激烈:新建大量场馆设施会破坏环境,加重污染;水的上项目会污染水域,甚至污染水源;奥运会期间的大量人流会带来交通拥挤、能源消耗、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垃圾堆放问题;赛后场馆利用不当会给生态造成影响,变成社会负担。 奥运会与环境的冲突不仅给奥运会主办城市带来了不良后果,也影响到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发展。1972年,美国的丹佛市迫于当地生态组织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举办第12届冬奥会。出于同样的原因,1974年温哥华撤回举办第13届冬奥会的申请。这些事件使国际奥委会意识到体育运动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对环境与奥运的关系应该形成新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奥林匹克运动试图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为人类社会提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榜样,保护环境正在成为奥运会一个日益重要的“参赛者”和“优胜者”。1994年,国际奥委会将环境、体育运动和文化并列为奥林匹克主义的3个支柱,正如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所说,“继体育运动和文化教育之后,我们应当把尊重环境作为奥林匹克主义的第三个内涵。”1996年,《奥林匹克宪章》将环境保护列入国际奥委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同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了环境委员会,并要求申办城市必须具备城市美化、环境优雅的条件。 “美丽悉尼,绿色奥运”,这是当初悉尼申请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时喊出的一句颇有诱惑力的宣传口号,也是悉尼在最后的申办中险胜北京的一件重要法宝。悉尼政府为保护珍稀动物绿色金铃蛙,修改奥运会场建设计划,追加投资40万澳元,为绿色金铃蛙采取了专门的特殊保护措施的举动,赢得了世界的喝彩,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建设奥运设施中,我们建设了绿色之桥、生命之路。明年,当人们开车通过北五环时,就能见到这条横跨公路,连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北区的生态廊道,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座种植有3层植被,供上百种动物活动和迁徙的生态大桥。 “生态道德”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求得与自然的和谐,进而保证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是在生态和文化的结合点上产生的,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界和其他生命形式,人类发展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不应该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在保护人类权利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生态道德规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摈弃了以人为中心、掠夺自然、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关系。北京“绿色之桥”的修建,为国内做了个很好的示范,是我们建设生态道德的缩影。让我们为北京的这一明智之举、创新之举叫好,祝愿我们的国家今后出现更多的“绿色之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