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戴复东院士:将军之子热衷设计平民化建筑

2007-7-12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33| 评论: 0

简介:将军父亲的“平民情结”   戴安澜,抗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爱国将领,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率领中国远征军抗日,在缅甸战场英勇牺牲,后被追授为陆军中将。谈起父亲功勋卓著的戎马生涯,时隔六十余载,戴院士依 ...
将军父亲的“平民情结”
  戴安澜,抗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爱国将领,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率领中国远征军抗日,在缅甸战场英勇牺牲,后被追授为陆军中将。谈起父亲功勋卓著的戎马生涯,时隔六十余载,戴院士依然藏不住一脸的敬重和自豪。
  戴复东回忆,父亲从严治兵,长时间生活在部队。因此和父亲相处的14个年头中,共同生活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他还记得第一次去父亲部队“探亲”,门卫士兵见到年幼的他和妹妹,立即立正敬礼。父亲看到后,连忙上前阻止,“这是我的子女,不要敬礼,以后直呼其名即可。”
  时隔几十年,戴复东渐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父亲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一个农民家庭。不论军衔多高,他总把自己当作普通平民。作为他的子女,自然也没理由享受特殊待遇。”

  用“平民心态”做建筑
  临近高中毕业,喜欢画画的戴复东选择了建筑作为专业方向,考取了当时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从此和建筑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平民情结”,也成为戴院士搞设计的基本理念。
  “建筑设计就是创造让人觉得舒适的环境,只有设计师放下架子、站在普通人角度考虑,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戴院士说:“好建筑会使人发自内心地欢迎,那些普通人看不懂、用不来的建筑不应是好作品。”
  几十年设计生涯,戴复东的作品数不胜数,谈及“最满意的作品”,他笑着摇了摇头,“只要让使用者觉得方便了,便是成功,没有所谓‘最满意’。”2001年,戴复东和夫人一起设计位于漕宝路的上海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中心。他们创造性地设计了外观呈“8字型”,内为圆形回廊的公寓楼。使用实践证明,和普通“一字形”排开的公寓房间相比,圆形布局可以让管理者随时掌握听力障碍者的行踪。

  将“争议建筑”交给时间
  近年来,国内部分造型奇特的重大建筑引发了各方争议。作为专业人士,戴复东的态度却平和得多。“在一幢建筑未投入使用前,仅仅从外观、效果图等间接途径去设想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而激烈地反对它,实非明智之举。”戴院士认为,从鼓励创新的角度看,不应一味扼杀标新立异的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离不开合适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我年轻时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设计理念没法付诸实施。现在国家鼓励创新,也非常宽容,所以我还要和所里的年轻人一道,多设计些为平民所用的好建筑。”站在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的门口,80高龄的戴院士充满期待。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