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建筑比建筑师更长久

2007-7-12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63| 评论: 0

简介:在城市的中央,总有一些建筑在改变着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地貌。大型 公共建筑 的意义就在于此,它们不仅具有实际功能,还是多重象征的符号。它们彰显时代精神和城市文化,炫耀财富、夸耀力量,它们伫立在现代却指 ...
在城市的中央,总有一些建筑在改变着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地貌。大型公共建筑的意义就在于此,它们不仅具有实际功能,还是多重象征的符号。它们彰显时代精神和城市文化,炫耀财富、夸耀力量,它们伫立在现代却指向未来,它们是形式的景观,也是城市坐标结构的中心。那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寄托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祭坛意识和奇迹情结,满足了我们的自豪感和虚荣心,但却分明披着现代或后现代的外衣。
  
  《泰晤士报》上的十大在建争议建筑评选,意义重大。他们评选出来的建筑,具有体量庞大、造型奇异、耗资巨大等共同特征。究其本意,应该是英国媒体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场馆建设浪潮到来之前,给政府和大众一个善意的提醒。他们在世界范围内择取样本进行分析,为英国本土提供一次对建筑的思考机会。

  但这些建筑的存在本身非常合理。建筑师陈旭东参与了北京“鸟巢”项目的设计,他认为,城市需要一些能代表自己、代表时代的建筑。这些大型公共建筑在精神上和建筑上都具有时代的示范意义,可以说是时代选择了它们。就形式美学而言,这些造型奇异甚至夸张的建筑,也十分确切地展现了时代的特征。建筑拒绝了古典主义对比例精确、造型协调的追求。它们是疯狂、非理性的,是打破了秩序的,也是渴望新理念的。这的确是一个飞扬的时代。其实,建筑一直都跟随着时代精神的变迁而千姿百态。比如哥特式建筑到文艺复兴建筑的过渡,其实就是时代情境转换的反映。更加宏观地说,建筑永远在理性和非理性、张扬和务实、浪费和简朴之间纠缠、摇摆、跨越。

  建筑,在塑造城市的同时也在书写历史,我们的当代史总会变成历史。今天,中国成为世界建筑师的试验场。有人焦虑,有人泰然处之。陈旭东认为,鸟巢、央视新大楼等建筑,在中国经济高峰阶段的出现,将极大地支撑起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其实,并不光是中国成为建筑的试验场,迪拜等中东城市同样也汇聚了大量西方建筑师。我们还能联想到金融危机之前的东南亚国家,以及可以预见的数年后的越南、印度。陈旭东甚至介绍说,在二战之后的柏林重建中,那里也曾经成为建筑试验场。因此,对于试验场这样的现象,完全不用紧张。因为建筑最终属于这里,建筑比建筑师更长久、更不朽。那些耗资巨大的建筑,无论伫立在阿拉伯海湾还是北京或上海,它们都是时代的情绪通道,都是时代的象征资本。它们也验证了实实在在的资本的力量,资本需要它们消耗财富,需要它们宏大,于是它们便无比宏大。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